雪隆

忧国内回教化严重 刘华才促政府止损

(吉隆坡24日讯)对于圣诞节前夕,国内相继发生了国民穿短裤到医院及警局被拒门外及蛋糕上不能写“圣诞快乐”事件,民政党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希望政府能够采取积极与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认为,这显示在团结政府的执政下,国内社会日益回教化和趋于保守。

“更甚的是,这些事件都发生在自称开明与开放的团结政府执政州属,而希盟领袖却对这些事件噤若寒蝉。”

刘华才今天发文告祝贺全国基督徒圣诞节快乐之际,也对于上述事件表示遗憾,并且强调民政党绝不会容许类似事件再次上演,以免破坏各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包容。

圣诞节举世欢庆

他表示,圣诞节是举世欢庆的节日,它超越了宗教与文化的界限,成为团结、分享与关爱的象征。

“圣诞节不仅仅是一个庆祝的日子,更是一种信念和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扬圣诞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马来西亚而奋斗!”

反应

 

言论

佳节的消费变迁与反思/苏湖港

在缤纷的霓虹灯和圣诞老人温暖的笑容中,每当圣诞节临近,城市的街头就被购物狂欢的气氛包裹。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个最初代表着平安与恩典的节日,逐渐蜕变为资本的盛宴。

回溯到90年代,再对比2000年代的圣诞节消费模式,不难看出一条逐渐上扬的“消费曲线”。这一变迁背后,是消费主义的步步渗透与生活理念的深刻变化。

当节日被塑造为一场不顾一切的消费盛典,我们是否也在丧失某些珍贵的初心?

追溯到90年代的圣诞节,那时的节日氛围充满了温暖与朴素的真情。人们对礼物的选择较为实用,重在心意而非价码,圣诞树的装饰也多为手工制作的简单小饰品。这份朴实的节日布置使得圣诞节更加贴近生活,家庭成员共同装饰一棵圣诞树、去教堂听讲道、唱诗祷告,这些活动成为节日的核心内容。节日的意义在于分享与陪伴,而消费只是其中的点缀。

然而,自200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推动,使圣诞节逐渐从“心灵的盛宴”转向“购物的嘉年华”。

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休止的折扣、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造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消费冲动。电子产品、奢侈品牌被包装成“必备”的节日礼物,圣诞节的装饰也从简朴手工转变为商家精心设计的“视觉体验”,而礼物不再是“表达心意”的象征,而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年轻人甚至在节日中通过炫耀消费、晒出高端礼物来获取身分认同和社交认可。

这种“仪式化”消费背后,是日益严峻的财务问题。许多人成为“卡奴”“月光族”,节日消费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欢愉,往往还有长期的经济负担。

作为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节日,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耶稣基督的降生,祂的到来象征着爱与救赎,而非奢华与享乐。耶稣诞生在马槽中的形象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并非由物质堆积来定义,而是来自对爱的分享与对灵魂的关怀。

圣诞节的意义应在于心灵的归属,而非物质的堆砌。如今的节日消费模式虽然繁荣,但我们也要警惕这背后对节日真义的侵蚀。

勿盲目跟随价格标签

在滚滚的消费浪潮中,我们更应拥有一份清晰的判断力。圣诞节固然是一个表达爱意、感恩的时刻,但这种爱意并不需要建立在盲目挥霍上,而应以智慧与理性为基础。

用智慧挑选节日礼物,将心意和关怀融入其中,而非盲目跟随价格标签。简单的礼物如亲手制作的卡片、写一封真挚的信、准备一顿家庭晚餐,这些发自内心的关怀往往比任何昂贵的物品更具温度与力量。

无论年轻人或长者,都应该铭记:节日的价值不在于礼物的高低,而在于礼物背后真挚的心意与关怀。

金钱并不是衡量情感的唯一标准,而是我们选择如何在节日中传递爱与温暖的方式。让圣诞节的真意留存在心,才能让我们度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而非成为消费主义的俘虏。

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里,不妨让我们暂时放下物质的诱惑,用智慧消费,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模样。让耶稣基督的爱与恩典成为节日的中心,而非奢华的物质享受。在平安夜的钟声中,我们或许会再次领悟到,圣诞节最初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