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总:今年料比去年好 大马经济预计增长4.5%

李兴裕(右二)与研究员展示2023年第四季度经济追踪,左起为瑟琳、王庆生,右为李顺泰。
(吉隆坡11日讯)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可望达到4.5%,比去年的4%稍微增出色。
他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出口复苏及内需持续增长,服务业、制造业及建筑业有标青表现,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也继续支持经济。
李兴裕今天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经济追踪和2024经济展望报告》时说,该中心预计今年出口将逐步恢复至4%,比2023年预计7.4%下降幅度有所好转。
支撑我国出口展望的因素包括全球需求改善、技术衰退周期的复苏,以及对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及5G电讯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
“尽管宏观风险依然存在,我们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实现软着陆,这些风险包括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乌克兰冲突持续不断,以及最近以色列和哈马斯在中东爆发战争。”
此外,他说,我国的中期投资展望良好,大马投资发展局(MIDA)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政府批准了各项高额投资,当中85%投资将得以落实。
“我们对今年的经济展望抱持谨慎乐观态度,它比去年的4%来得好,可望达到4.5%。”
李兴裕说,今年预算案拨出900亿令吉作为发展开支,为经济提供适度的财政支持。
财政赤字方面,预计财政赤字将从去年的932亿令吉或占国内生产总值5%,降至今年的854亿令吉,或占国内生产总值4.3%。
发展开支拨款用于工业发展、绿色投资、道路建设与维修、公共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防洪减灾、建设学校和公共房屋发展。
鉴于政府考虑检讨补贴机制和价格控制措施,导致通胀面临上行风险,李兴裕希望国家银行今年将隔夜政策利率稳定在3%。
出席发布会者包括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顺泰、研究员王庆生及瑟琳。
消费料趋谨慎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预测,家庭和消费人在消费支出方面将趋于谨慎。
私人消费增长已趋向正常,预计2023年增长5.3%,今年则增长4.6%(2022年增长11.2%;2011-2019年每年增长 7.1%)。
多个原因促使今年消费者的支出增长放缓,这包括针对性补贴合理化、高生活成本、通胀风险,以及一些服务提高服务税率。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紧绌状况继续支持就业和收入水平。根据美世(Mercer)进行的总薪酬调查,今年的平均加薪率为5.1%。
根据美世 2023 年总薪酬调查,2024 年的平均增幅为 5.1%。
李兴裕说,国内消费相对谨慎,大家期待主要数据库(PADU)执行针对性补贴,这项政策将影响消费人的支出。
他建议政府按部就班落实合理化补贴,确保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投资将现增长
今年私人投资预计取得更高增长,这主要是政府批准的一些投资得以落实。
今年私人投资将增长5.5%,但仍低于2011-2019年的年均8.8%。
2021年至2022年期间,平均每年批准2886亿令吉投资,2023年1月至9月则有2550亿令吉,主要为电子及电气产品、人工智能、科技、运输设备、房地产,以及资讯及通讯次领域。
推动外来直接投资和国内直接投资的催化剂将来自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以及第12大马计划。
“我们认为有一些因素可能会抑制企业投资,这包括分阶段实施合理化补贴、对商业成本压力的担忧、令吉疲软对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影响。”
全球经济料缓增2.7%
针对全球经济展望,李兴裕说,由于受房地产领域萎靡不振的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惟美国经济依然保持弹性。
他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因为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数据疲软,利率上调的滞后影响已充分显现。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的表现,以及乌克兰-俄罗斯战争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全球经济。”
柔新特区不应专注产业
李兴裕表示,他期望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能够促进贸易和投资,以及人民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并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建立牢固、可持续和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他建议经济特区不要只专注在房地产业领域,也必须涵盖轻工业、中工业及高端工业,以期打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让柔佛州子民受惠及认同这项计划。
“我们考察其他国家的成功经济特区,发现其成功要素为有效管理,一站式中心必要具备高效能力,快速解决投资者的问题;经济特区可带动国家经济,也会对其他州属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李兴裕认为,新加坡商家都渴望在经济特区投资,但早前的担心是在依斯干达开发区,尤其是提到森林城市,因为经济特区必须是综合发展,而非专注在房地产业。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