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教何需转型“全民华教”/林国安博士

国民大学(UKM)教育学院多元教育研究中心高级讲师安努亚阿末博士最近在其脸书帖文披露,我国华文小学的土著(巫裔)学生人数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10%增长至2022年的21%。

据他分析,这或许是巫裔学生家长规避国民小学、不满意其办学的结果。

与此同时,教育部长法丽娜在一项电台访谈中表示,华文小学多语环境与办学设施等优势,为巫裔学生家长提供子女就学特别选择;而教育法令也认可多语源流教育学校。

然而,华社竟有论者鉴于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比例增长趋势,提议重新检视华教“民族教育”定位,转型“全民华教”,扩大“为各族的马来西亚人服务”(参见潘永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的战略选择》,《怡和世纪》第51期),岂非咄咄怪事!

打“悲情”牌有辱先贤

有关论者这一观点还作为“构建多元与永续发展”背景下,华教运动的策略转型。论者显然对国家教育发展形势做了另一种估计。

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并没有放弃落实以马来语文作为所有学校教学媒介语的“最终目标”,统合国民教育政策与多元语文教育体系的矛盾还难以缓解;母语学习与使用的宪制保障正遭遇司法挑战,华淡小生存危机未解;2013-2025大马教育发展蓝图矢意于2025年实现国小和国中成为所有家长的首选学校,政策倾斜势必导致华淡小被边缘化、弱化,甚而法定地位旁落。

尽管政权更替、社经格局锐变,华文教育还须战战兢兢,统筹发展和安全,居安思危,坚持斗争抗衡、不懈合理诉求。我们何以乐观“走出悲情”,进行策略转型,变更奋斗方式?

再者,以“悲情”概括过去年代华教发展史实,简直是对华教先辈可歌可泣经历的侮辱与蔑视!

母语是民族文化载体

“全民华教”论的提出还基于“华文教育的受众和社群有日益外延的趋势”,需要照应其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而调整华教论述和叙事,包括规避华校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的传统话语,倾向于华文作为第二语文教学的概念。这无异于改变华校的本质,对华教发展极具危害性!

就如新加坡一些华裔家长老是觉得华文难学,他们的孩子在母语学习上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要求降低母语教学水平。

新加坡教育部迫于频繁修订华文母语课程,调整教学要求,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华小非华裔家长该不会“亦步亦趋”,甚至提出华文以第二语言教学吧?

其实,华校的母语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语文学科的学习。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是传承民族精神遗产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华语文习得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建设与创新;提升母语文化的综合品位,更是奠定优质教育的基础。

我国华校办学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民族身分认同,但不歧视、不排斥其它民族文化。校园营造多元文化共存情境,让学生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同时理解、尊重与包容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吸纳本国各民族与东西方文化精粹,文明互鉴,发展和维持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华校建设母语教育、发展母语文化,秉持这份尊崇感和自信心,开明友族学生家长想必也会理解与支持的。华教何以转型“全民华教”,自我放弃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追求?

“跨文化”受友族青睐

华校受非华裔家长青睐的另一亮点是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

华小课程教学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创造机会让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包容的人文氛围和学习生态。

总之,从华教发展史实看来,我国华校是顶天立地的存在,作育英才,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华校办学本质、教育使命、课程教学、文化生态而言,足以为国民提供优质教育,实现民族与国家认同及文明互鉴的教育目标。华教这种优势尚且应该继承与发扬,实无必要自我变质以转型“全民华教”。

反应

 

言论

年度流行语与AI时代/林国安博士

12月2日,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12月7日,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立德树人、巴黎奥运会、全球南方、中国游、以旧换新、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新职业。”

在这期间,世界几部知名词典也先后评选出2024年度词语,包括:

《柯林斯词典》:brat(原意是顽童,被赋予新义:“具有自信、独立和享乐主义的人/态度”)。

《剑桥词典》:manifest(原意是清楚显示情感、态度或品质,也被赋予年度词语的新义:“积极想象,以完成目标的场景来给自己动力”)。

“2024牛津年度词语”:brain rot(脑腐化,特指一个人由于过度浏览那些无聊或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或退化)。

《韦氏词典》:polarization(两极分化,表示在对立派别或群体之间引发强烈分歧)。

年度词语和流行语的评选,是语言学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披露,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期处理提取、筛选而获得;语料来源于本年度国内主流报纸、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转写语料,以及网络门户网站文本,语料规模达10余亿字次。

流行语折射时代特征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介绍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要保证广泛社会认可度,覆盖面要广,能全面反映过去一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的变化以及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此外,也要兼顾语言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注意词语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有创新且符合语言规律和社会文明规范,能否为汉语言文字发展起到规范引导作用;注意考虑流行语如何反映时代发展特点,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考察上述2024年度流行语和词语,其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十分鲜明的。

现大量AI相关新词语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引领的高新科技发展迅猛,正推进社会与产业革命,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词汇敏锐反映社会新生事物和社会生活变化。于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词新语大量出现和广泛流行,形塑年度流行语和年度词语。

例如,本年度流行语“数智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体,反映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如“人工智能+工业制造”“人工智能+教育”等,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转型,致力“技术含量、创新性和高效能,体现经济发展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方向的转变”。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安全治理,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既能够推进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缔造美好社会,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中国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产业变革带来新赋能和新机遇,呼唤“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以及新业态和新技术含量高“新职业”的生成,包括拓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新赛道,以加快培育高质量人才,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人工智能发展也启示人们树立“自信、独立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想象,以完成目标的场景激励自己”;面对海量、虚虚实实、真伪难分的信息资源,需要审慎思辨,勿沉迷于无聊网络内容而导致“脑腐化”!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