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义气相助扶持 推动手作产业

【我们的“御用者”(系列一)】

报道|洪诗迪

摄影|黄亮晖

剪纸作品|阿涵(苏植涵)

拿督斯里林振辉:45岁,胜集团总执行长兼董事经理

看见这些传统工艺守护者的热忱,让我特别感动,也让我觉得有必要给予他们支持。

马家玜及何汉斌:XALF联合创办人兼设计师

“凝聚力”是一股需要的力量,即大家团结在一起去推动整个产业,然后一起进步。

一方是“买货人”,一方是“卖货人”,表面上看就是单纯的利益关系;但兴许跟拿督斯里林振辉也同为商人有关,在与本地高级定制鞋履品牌XALF的联合创办人兼设计师——马家玜和何汉斌的言谈间却能听出另一层惺惺相惜之情,尽管相识不久却已形同莫逆之交。

老实说他仨的相识过程并不特别,起源就是从没接触过手工定制鞋的林振辉在熟人介绍下才惊觉“原来国内也有自己的定制鞋品牌”,于是便决定试一试,没想到一试成主顾,1年内就定制了3双!

他回忆道:“我以前都是买成品鞋,可就算是强打高舒适度的品牌也不容易找到一双真正合脚的,即使真的给你找到了,在换了设计后又会不一样了。但试穿过XALF的手工定制鞋后,我才真正地体会到所谓的‘舒适’,毕竟是何汉斌按照我的需求和脚型去量身定制出来的,跟量产完全不一样,所以它不仅合脚也合我心意,更让我对手工定制鞋有了不一样的见解。”

支持有梦的人

当我们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对便利性的依赖越来越高,很多的传统手工艺自然就会被取代,甚至日渐被遗忘,对此林振辉表示:“我认为我们必须对手工艺品多加重视,因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价值,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重视‘手工’不代表我们就要排斥‘工业’,而是必须找到制衡点。

“因此,当我看见如马家玜和何汉斌,或更加年轻的人们愿意去守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时,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给予支持,尤其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热忱,同时也看见了他们发展品牌时的不容易,从选材、设计到制作等幕前幕后的工作都得亲力亲为,若他们真的只想赚钱就不会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更加容易赚到钱的量产。

“手工定制是需要高度热忱才能坚持下去的。”

邀约合作遭拒

忆起品牌创立之初,马家玜忍不住说道:“确实像林振辉说的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因为马来西亚普遍对手工定制鞋的概念很薄弱,甚至还会对手工定制鞋存有很多的猜疑,加上我们初期在推广上也遭遇很多的挑战,尤其愿意给予年轻品牌帮助的人真的不多。

“我还记得起初要找场地赞助做新品发布时,我们主动向一家豪车品牌抛出了橄榄枝看能否有机会一起合作,可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你们的品牌太年轻了,若是Jimmy Choo我们会考虑’。虽然有点受挫,但我们很快就振作起来再找宾利(Bentley),原以为也是无望的,但他们听了我们的简报后很快就答应了,而且还合作了3次!”

这样的经历让马家玜和何汉斌感触极深,同时也领悟到了好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对此何汉斌说道:“在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纳我们,但也别因此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因为总有真正懂你的价值并愿意接纳你的人们。且在这样的合作中,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如何与客户交流及经营品牌,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而自此之后,他们的合作对象才越变越多。

创业过程如“熬汤”

当然,毕竟马家玜和何汉斌主攻的市场不同,所以他们很理解消费意识不高这一点,但跟2012年初创之时相比,现在的情况已经是好多了,只是过程就像慢火熬汤一样,“虽然慢,但慢也有慢的好,因为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改进”。

马家玜继续说道:“透过与客户交流和市场调查等,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哪里需要调整,毕竟手工定制鞋是挺复杂的工艺,我们起初也花了3年时间去研究,但并非说我们做了10年就能够达到完美,随时间推进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何汉斌则补充道:“跟工匠们沟通也很不容易,毕竟他们都拥有丰厚资历,譬如有一个师傅已近70岁,所以你要他们听我们年轻人指示就需要一点技巧,哈哈哈!但很庆幸我们碰到的工匠都很乐意‘尝新’,即使过程中需要花上半天时间去研究,但对他们来说有年轻人愿意去推动传统手工艺,他们自然会很支持,当看见成品后他们也会有更高的满足和成就感。”

大马人才辈出

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在幕前的马家玜和何汉斌,或在幕后默默耕耘的这些工匠们,能聚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如林振辉说的“均是有高度热忱的人”。

他说:“所以若我们没有去支持,并帮忙他们一起去推动,这些人的热忱就会慢慢被消耗殆尽,那些珍贵的传统手艺也会逐渐消失,而消失的原因不是没有市场,只是长久都被我们忽视而已,所以我真的很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并清楚知道自己不只有量产的成品鞋可以选择。

“就像我自己也是在接触后才知道,原来在国内也能像西装定制一样,完全按照我们各自的脚型和需求去量身定制一双鞋,而且我们国内的品质一点都不输给其他国家,所以我真的很希望让国内外的更多人都知道这一点。我相信他们都已经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就差一个机会而已。”

需要政府参与 

虽然说得有点远,但林振辉认为要更有效地推动整个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做的事情更多,譬如要如何在各大学加强相关的教育?

或说“当我们的国家领导或部长到访其他国家时,比起单纯的送礼,可否也邀请我们的设计师一起过去,给对方量身定制一双鞋或是一件衣,这样做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我国的记忆,而不是转头就把礼物放去一个角落,还能顺道提拔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善用配件为形象加分

经常在外社交的马家玜认为,虽然我们常说“别以貌取人”(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但他却不完全认同这一句话。

“其实针对很多的人事物,我们都会有各自的偏好,即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看人也是一样,我们对完全不认识的人都是靠‘第一印象’去决定是否要继续深入地交谈,所以‘形象’在职场上是很重要的一个加分元素,在不同的场合就要运用不同的配件给自己加分。”

鞋子增添个人色彩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迎面走来,我们很自然地会从脚往上看;当对方穿了全身黑,鞋子又是黑的就会显得很沉闷,相反的若穿的是一双亮色鞋子,她所散发的魅力就会截然不同。此外,当你穿的是一双经过精心设计的鞋子时,别人也能感觉到你不是一个乏味的商人,所以说细节和质感真的重要。”

此时,一旁的林振辉也忍不住说道:“确实,当我开始接触手工定制鞋后,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注意别人的鞋子,的确就像马家玜所形容的那种感觉,虽然我不是会过度重视自己穿着打扮的商人,但我仍然会保持该有的专业形象,现在也会更加重视自己穿的皮鞋,所以我才需要定制3双,在不同场合做不同搭配。”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人人皆可摆摊·催生斜杠青年 文创市集考验持久力

独家报道:黄晓贤

近一两年来,市集异军突起,开始攻占各大社媒资讯平台,文创市集的规模与频率,从一开始几个月一场、几十个摊位,到如今定时定点、颇具规模。

在人人皆可摆摊的时代,市集的繁盛,也开始催生一批斜杠青年——一种身兼多职、富有创意、讲究人生态度的生活方式。

然而,市集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甚至成为人生的事业,且看业内人士如何看待。

摆摊为圆梦·拒沦为夜市

市集有品牌才有人潮

文创市集的兴旺必定活跃整个社区,也衍生出不一样的商机;在摆摊前,市集本身的持久力,对于摊主而言,是值得思考的事。

如今,市集的种类繁多、品项也五花八门,虽然人人皆可摆摊,但并非人人都获得市集红利。

要想做得长久,看的是手上的技艺、不断地创新、以及有多了解你的客户。

摆摊之路是艰辛又孤独的旅程。

Halo Market发起人古惠如与锺展宏向《南洋商报》解释一些市集的营运方式时说,传统而言,在疫情前,并没有市集品牌,更多像是在商场举办的室内市集,跟摊主收取资金维持经营。

“如今,市集已被证实可以带动人潮,自然会有一些需要人潮的商家想要利用市集引流。”

具有活动策划经验的锺展宏分享,如今市集营运也越来越有规模,若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市集可以是活动策划公司承诺给客户的“产品”,但市集未必都有号召力。

“我见过一些市集,他们的营销一直都是在招商,从来没说过具体是什么市集。”

他分享,这种所谓的“踩雷市集”依靠向摊主收取资金维持营运,不管人潮不管营销,与摊主无法达到互利互惠,大部分摊主浪费整个周末却连租金都没赚回。

“没有品牌的市集,就像夜市,你不会对它有期待,品牌方也不会选择无法保证人流量的市集。若是市集经营得好,能带动人潮,不仅是品牌方希望有市集带动人潮,摊主也会更愿意参加这样的市集。”

Halo Market开着“粉红市集”打出名号,他认为,作为活动策划负责人,必须给品牌方交代。

主办方须对摊主负责

作为市集的主办方,我们也必须对摊主负责,人流量事关他们的营收,所以大部分的成本都会花在营销上。

“作为活动策划公司,我们主要服务品牌方,那么就要想办法让人流主动加入,如果我们的客户是发展商,那么自然会把人引入展厅。”

除了市集外,“有你市集”也在尝试手作方面的更多可能性,包括与商场合作,推广更多手作工坊,提升逛市集的体验感。

一群人凭一腔热血

“有你市集”非经商

如果说大部分市集,都以活动策划模式进行,那么“有你市集”则是一朵奇葩,询及市集是否能持续经营,志工团成员邬锦家和陈君武都表示,并没有把市集当成生意经营。

“当初也是一群人一腔热血去做这件事,走到哪里算到哪里吧,这一路上的志工团队也在慢慢扩大,我相信万一最初的我们退下后,也会有有人薪火相传。”

“有你市集”起初由两位知名电台DJ李观发和纪展雄发起,而后又有一群媒体人担任智囊团,主动承接所有营运,而部分资金则由精酿啤酒品牌Farmer's Bar老板莫乙泽的资助。

“我们更像自发组织,与场地方洽谈时,都会要求免去租金,毕竟我们都没有向摊主收费,所有的装置艺术都与摊主齐力设置的。”

邬锦家笑说:“免费的就是最贵的,在‘有你’这里,摊主有一堆KPI要达标,群组信息一天就有500多个,若没有时间贡献的摊主,我都会叫他们去别的市集。”

主题市集人流量惊人

平民市集的郑月美和林璺择也向《南洋商报》分享市集经营的一些数据,“平民市集”自创立以来受追捧,黄金地区的人流量可达4万3000人,即使是社区也有1万2000人。

“若是主题性的活动,比如跨年或是中秋市集,人流量更为惊人,跨年的人流量有7万之多,中秋主题的人流量也有4万之多。”

维持创作自由

谈及整个营运模式,平民市集作为目前最“夯”的市集,除了向摊主收费外,也会与品牌方收取合作费用。

林璺择指出:“我们愿称之为合作费,而非赞助。作为市集策划人,我们也拥创作自由,与品牌平起平坐,若是赞助的话,就得全听对方安排。”

他相信,所有的消费都从体验开始,不管是市集还是卖房子。比起传统模式推介后等人上门,发展商更希望通过市集引流,让人们主动走入展厅。

林璺择也分享,合作收费是视工作量而定,若是地区偏远,那么广告则必须下重本;若是需要配合主题,那么市集主办方也会邀请切题嘉宾摊主做活动,一般而言,一场市集合作费都落在10万令吉至25万令吉区间。

10%赚幅很合理

至于赚幅,他也分享其实落在10%而已,不算太高。

“每一场活动,除了场地外,也有电线装置、物流、设置人手之类的,每一个场地设置最少要30至40人,如果场地更大,需要的人手也更多,设置团队,大多都是兼职的大学生,我们也不吝啬,给出一天150令吉比市场更高的薪资。”

林璺择也大方披露,有赚有亏是常态。

“Starhill那场跨年活动,场地费用了4万,舞台搭建花了8万,还没有算执照等费用,那一场是亏钱的活动。”

全职手作人似打工

有人欣赏大于一切

记者采访三家市集主办单位,发现为了平衡市集的可逛性,所有市集都会平衡不同品类摊贩的数量。

例如饮食与生活方式类都会往60:40的比例调整,有些像是手作主题的文创市集,则会再调整摊贩品类、新旧摊贩之间的比例。

据全职摆摊首饰手作人——Matcher by Gil创始人Gil所述,大部分手作摊主有艺术背景,出来摆摊更多是圆梦。

“据我所知,你逛市集看到的大部分手作品,像是黏土耳环、戒指、首饰项链这些和美相关的东西,摊主都具有艺术背景。

“倒也不是说艺术背景的人更喜欢摆摊,而是对于像我们这类人而言,有人欣赏的喜悦大于一切。

“我以前从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师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可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会更考虑消费者是否接受,因此会倾向选择不出错的设计。这就是为何大马设计总是千篇一律,过年去商场,衣服清一色都是红色。”

整体收入不稳定

她目前全职摆摊,平时工作日积极备货,周五周六周日外出摆摊,售卖平均35令吉至40令吉的耳环、项链饰品,扣除租金和材料成本,整体收入也是漂浮不定。

“基本上,一场市集要卖出100个40令吉的首饰,才能让我有接近3000令吉收入,当然这种情况是难得一见的,更多的时候一场市集我只能有大概2000令吉左右。”

诚然,她也会面对手作品“贵”的质疑,她解释,目前市集上定价的手作品绝对是合理的。

没创意难走下去

她也分享创业之初的艰辛,刚开始打工之余一边备货,品牌成立都得自己来,虽然艰苦但是会在热爱的行业中走下去。

只有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市集经济看似繁荣,实际上内里却也存在许多问题,当今市集却面临着摊主同质化的问题。

她也分享,手作也是越来越“内卷”的一行,根本不存在赚快钱的说法。

“手作火了之后,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多,所以要出圈,手作人自己本身也需要突破瓶颈,若没有创意,不可能在手作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饮食摊主:赚不多

争取食物曝光空间

逛市集又怎么少的了吃喝饮料呢,“传记”老板蔡宾和“春记”老板娘何佩珊,也畅谈作为餐饮摊主的心得。

春记海南咖啡是户外市集常客,老板娘何佩珊分享,大马人在饮料上的消费毫不手软。

她说,天气炎热,自会想要喝饮料,市集上售卖的饮料,价格都落在10至16令吉,而春记的海南咖啡则是在8至12令吉左右,算是较为“经济”的选择。

至于传记,卖的则是肉饭类的主食,菜单完全按照当天食材而定,因此也不会特意宣传营销某个单品,唯有摊主们知道,“传记”来了就能吃饱吃好。

初期做摊主生意

何佩珊分享到,卖出一杯饮料的价格,赚幅大概是落在55%左右,具体还要看卖出的杯数。

她解释,若以平均来看,扣除成本,每周3天利润大约在1500至1800令吉,不算太多,但若是专注在推广祖业品牌而言,是值得的。

蔡宾也分享,其实传记一开始的对比客户不是逛客,做的反而是摊主的生意。

本身从事渔具批发的蔡宾,将参与市集视为兴趣,即使赚不多,但收获的是可贵的朋友,以及市场对于食物的测试,让自家的食物有更多曝光空间。

市集火热后回归淡静

人们爱吃喝多过文创

目前我国市集经济看似火热,但是否能持续下去,仍是个未知数。

市集在管控令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管是主办方亦或是摊主皆发现,市集火了一年后,开始有疲软的迹象,不仅是销售额下滑,人流量也不如往昔。

对于大马的文创市场是否能支撑整个市集的消费,平民市集发起人郑诗美认为,市集刚刚出现时,人们会追着跑,如今开始麻木,整个市场趋于饱和。

郑诗美说:“我们看到台湾、泰国这些文创风气更盛,市集文化更成熟的地区,其实他们也是面对同样的情况。”

她解释,一开始市集还没那么火热,逛客会有新鲜感,可现在看到的都是同一班人,摊主也是同样那几家,可若对比从前,现在的持续化模式,是向着成熟市集迈进的。

台泰文创风气更盛

“那些成熟的市集,可以做到每天都有市集,所以可以是日常,当摆摊与逛市集成为日常时,培养的是消费模式。当然,当市集日常化的时候,消费欲望会降低,那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诚然,不要说把市集日常化,即使是每周市集对大马人来说也有挑战。大马人对于吃是很舍得的,但对于文创却有所保留。”

林璺择补充,市集与背后的文创产业其实是鸡与蛋的关系,当市集匮乏时,文创得不到曝光,参与手作的人也会少。

当市集泛滥时,虽然会遇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但往好的方面看,至少参与手作的人多了,行业有更多人关注,大马制造得到发扬,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就业机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