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从黎智英案看“编辑自主”/魏开星

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等案件,于2023年12月18日开审,目前案子还在审理之中。

与此同时,《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简称《基本法》23条,下同)于今年3月19日晚完成三读,并获香港立法会议员89票全票通过。以上两件事情从表面看似乎并无紧密关联,实际上有心人却将之加以勾连。

西方媒体将黎智英案与《基本法》23条立法混在一起,声称黎智英等一众人等遭《港区国安法》审判是对香港新闻自由的破坏;而23条立法削弱了香港一国两制的空间。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要求释放黎智英,为他脱罪;另一方面诋毁、抹黑及反对23条立法。

黎是“激进政治人物”

黎智英是《苹果日报》老板,这没错;可他却称不上是媒体人,也不是文人,虽然他也偶尔在自己办的媒体上发表一些署名文章。

香港的报纸老板有两类,一类是文人,即文人办报。如,查良镛(金庸)创办《明报》、林行止创办《信报》。

另一类是商人,即商人办报。如,于品海收购《明报》集团、黎智英创立《壹周刊》、《苹果日报》等。

办报的文人与办报的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保持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即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抽离;另一种本身就是政客,办报的目的除了赚钱还有搞政治。黎智英就是后者。

黎智英不仅是政客,还是一名“激进政治人物”,多次与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在内的多名外国政要会晤,推动国际社会包括美国政府,对北京中央或香港政府实施制裁。

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当口,黎智英卖掉了在大陆的服装公司及服装品牌“佐丹奴”;并在回归后将资金转投媒体,在1997年前面世的《壹周刊》基础上,创立《苹果日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报似乎是作为单纯的新闻媒体的存在。

凭借雄厚的资本,相对优渥的待遇,《苹果日报》向行家挖角,黎智英将报纸办得风生水起,成为香港纸媒的大佬。

运动的急先锋

2014年香港政治风云突变。占中运动开始,从此,《苹果日报》便越来越政治化,俨然是运动的鼓吹者、号召者及总后台。

作为媒体老板,黎智英的政客面目暴露无遗,并以此为自豪。这种趋势延续,直到2019年反修例风波演变成黑暴运动,《苹果日报》及黎智英本人基本上陷入整场运动的漩涡。

《苹果日报》作为媒体,这时业已沦为“反中乱港”的平台,黎智英也多次亲自下场,参与示威游行;尤其是黎亲自出马,赴美国游说美方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进行制裁。

当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颁布实施之后,他们还不收手。这是一个普通媒体老板应该干的事吗?

出于干涉中国内政及为黎智英开脱等复杂的政治目的,《华盛顿邮报》于今年3月中旬发表社论,题为《香港以新安全法加大镇压力度》。

社论指《苹果日报》发表社论支持美国制裁香港官员,是“黎智英行使创始人和老板(owner)的权利”,这“似乎是正常的编辑决定或媒体老板的特权”。

《华邮》语无伦次

《华邮》以此要求释放黎智英。按西方新闻学理念,传媒有“编辑自主权”,不但政府不能指挥传媒工作,即使传媒的老板,也不能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于编辑部身上。

在黎智英案审讯期间,无论从社长张剑虹、副社长陈沛敏或是主笔杨清奇披露出来的壹传媒运作方式看,都是黎智英一个人说了算,根本不容许编辑有异议。

当陈沛敏被辩方律师问及《苹果日报》有没有“编辑自主”时,她笑言:“如果黎先生不出声的时候就有”。

可见,《苹果日报》实质上并无“编辑自主”可言。

至于媒体老板的“特权”,本身就与“编辑自主”自相矛盾。

《华邮》究竟要哪个?或者说,在《华邮》本身的运作中,是“编辑自主”还是“老板特权”?

作为曾经因揭露“水门事件”而名声鹊起的美国主流媒体,不会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语无伦次吧?

反应

 

灼见

【灼见】习近平会否赴特朗普之约?/魏开星

自从特朗普确定当选为下一任美国总统之后,随即进入准总统状态。除了尽速组建政府班子、物色内阁成员之外,还提前开始了“外交”工作。他先后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俄罗斯总统普丁等外国政要打电话;同时,还在海湖山庄会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苹果公司总执行长库克、Meta老板扎克伯格、TikTok公司总执行长周受资等一众商界领袖。

据特朗普透露,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这一波“电话外交”的嘉宾之列。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声称,邀请习近平与其他外国领导人一起出席明年初的就职典礼。对此,中国外交部目前的说法是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披露。近日,特朗普又说,还没有收到习近平出席典礼的回复。那么,习近平究竟会否赴约?

一些舆论乐观其成

当习近平受邀请的消息传出,立即引发舆论关注,尤其是中国内地及海外华人圈。舆论基本上都认为是一件大好事,习近平若成行将创造历史,中国领导人出席美国总统就职仪式是史无前例的,并表示乐观其成;甚至有自媒体工作者设想,习赴美之前美方须向中方做出的几项承诺,比如保证中国领导人及其代表团的安全、保证中国大陆的领导与台湾的客人不在一个场合出现,及中美元首要有会谈的安排、最好还要发表共同声明等等。总之,在这些舆论看来,习获邀是美方(尤其是特朗普)给中国的天大面子,是中美重新和解的契机,彷佛回到了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访美的时刻。

这些评论出于中美关系改善的良好愿望,是值得赞赏的;然而,笔者以为,美好愿景往往是一厢情愿的。他们似乎忘了正是特朗普1.0时代,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及金融战的序幕;民主党的拜登上台后延续及扩大了这种态势,将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关系,视中国为美国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并变本加厉地对中国的高科技领域进行制裁、围堵、打压与遏制,且筑起“小院高墙”,号召盟友一起对中国展开“脱钩断链”。

磨刀霍霍向中国

在特朗普与拜登竞选期间,两人都以打击中国为竞选策略之一,特朗普更提出胜选后将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征60%的关税;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针对中国已形成两党甚至是全美国的共识。

特朗普胜选后,从其组建的执政团队十分鲜明地反映敌视中国的态度,被中国制裁两次的极右翼政客卢比奥,被特朗普推上国务卿的位子,还有财长、贸易谈判代表、副总统等人选都是特朗普以关税手段制裁中国及全世界的同道。难道特朗普摆出来的与中国“开战”的架势,还不够清晰吗?专家相信,中美关系在特朗普2.0时代将不断探底,中国必须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从这层面来看特朗普的“邀请”,完全是另一番滋味。

特朗普用意何在?

特朗普对习近平发出“邀请”的用意在哪?一是拿中国领导人装点门面,营造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友好”关系,卖弄两国元首私人关系良好的假象——特朗普常常将与习近平关系良好挂在嘴边;二是给中国予缓和关系的假象,让中方心存幻想,并放松警觉,以便他针对中国的计划更容易得逞。在做了表面文章后,翻脸不认人。

特朗普在上一任期就是此番操作的。他刚上台不久,即访问中国,双方谈得挺好,中国菜也吃了,中国故宫也逛了,中国歌也唱了,结果一回到华盛顿,立马是另外一副面孔。

说到此,我想结论应该不言自明了!这也解释了为何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连与特朗普通过电话都不想承认!尽管习近平不太可能去捧特朗普的场,然而,只要中美双方沟通好,中方派一个高级别代表团(比如由国家副主席韩正领衔)为特朗普“梅开二度”撑撑场面,还是有可能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