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教育的探索与改变/黄燕娣博士

有一名离校多年的学生,每一次来电开口总是那句话:“老师,那个人还在学校教吗?”,之后,同样的牢骚又开始了。他总忘不了导致他被勒令退学的那位老师。

如果你问我他是不是坏小孩,我会说不是;那他是不是好学生,我会犹豫说也不是,那他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学生?

其实,他应该是属于令大部分教师头痛或不喜欢的那一类。

没有人生目标、学习意愿弱、懒散、不交作业、好玩,一般“坏”学生典型特征都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好在他没有打架、偷、赌和抽烟的坏习惯,能说他“不乖”吗?

这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在课室里睡觉被老师责备,睡醒后和同学讲话或东张西望,也会被老师骂。他有点小聪明,但就是不喜欢教师生硬的教学方式和学校的条规,在课室里总是“坐立不安”。

一般教师都希望学生乖乖听课,不允许发言,对于好动的他来说,难以忍受。一天下来好几堂课,对一位好动的15岁少年,哪能撑得住,因此他也是训导处的常客。

他喜欢的科目只有体育和数学,对于体育课,他可以自由奔跑,而且他是班上的篮球高手,这门课是他展现自己才能的时刻。至于数学,那是他的兴趣所在,没有学生天生喜欢被骂或被贴标签。

回想初当教师,我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要求都很严格,作业量多,而且要求学生一定要准时把所有作业完成,考试一定要达标,否则就被罚。

曾有一年,因为过于生气,体罚一位学生,引起家长的质疑。

家长到校长室查询,了解情况离开前,跟我说:“老师,如果我孩子还是不听话,你放心体罚他,我会支持妳。”

改变教学方式

听后顿时呆立数十秒,心也酸了,也让我意识到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交作业,或许是不会做,不会做可能是没听懂,没听懂很可能是老师的教法问题。难道责任全在学生吗?

经过一段日子的反思,自此以后,我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也调整了教学模式,每个阶段主动被学生评鉴。在这过程中,的确受了不少“内伤”,但获益不浅,和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慢慢的缓和。

刚当教师时,常听一些资深教师说,进班要凶,于是常带着“黑脸”进班,学生都乖乖听课,成绩也考得不错。可是,那段日子对我来说是不快乐的,我给学生的印象是个很凶的老师。

时光流转,经验累积,我明白了该教什么、如何教、知识与技能的平衡。学生离开校园后,应该带走的是什么?这些反思推动着我的教学改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付出不一定马上见效,但我们要坚信,改变从小事做起,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改进,方能与时俱进,为下一代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反应

 

言论

家长日的意义/黄燕娣博士

每年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都会邀请家长前来领取孩子的成绩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希望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作息。

每次班导师与家长交谈后,内心总是充满复杂的情绪:既有无奈、难过、担忧,也有欣慰和喜悦。

最担忧的莫过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成绩领取当天,看到他们那一副幼稚、天真、毫不在意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曾问过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假如他们因成绩不佳而留级,该怎么办?有些学生毫不在意地回答说,转学或退学,语气轻松,丝毫没有悔意。

也许他们是在故意表现得不在乎,但作为班导师,我们实在为这些边缘的学生感到难过和担心。

缺乏理解学习意义

从他们的谈话中,有些学生以为只要有钱,成绩不好不是问题,到处都是学院,就算毕业后不继续念书,也可以赚大钱。还说很多大富豪以前也没念过多少书,还不是照样赚大钱。这些观念让人担忧,因为这类学生缺乏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

让人无奈的是,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感到束手无策。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补习或者提供更多物质享受,孩子的成绩就会提高。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反而更难提高学习自觉性。

某些家长甚至抱怨孩子回家后总是躲进房间,沉迷于电脑游戏或手机。当老师们建议家长把电脑摆放在客厅,并将孩子的手机没收,限制手机和电脑的使用时间时,家长的回应却是因为孩子生气,不肯移动电脑;而且不但不可以没收手机,孩子还要求买最新款的。

但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许多家长并未把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咎于老师,反而理解老师的努力,并且认为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表示自己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自律。

当然,学生成绩不佳,学校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日期是否合适;考试范围是否合理;教师的命题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水平等。

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有责任检讨问题所在,但通常在反省的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的。而且很多时候,学生在长远的目标中看不到方向,只看到眼前的享乐,短暂的需求,容易满足现状,不愿吃苦,更无法克制周围不良的诱惑。

因此,在学习及作息方面常与家长和老师起冲突。

孩子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家长与学校必须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而不是抱有 “把孩子交给学校来管” 的心态。只有家长与学校真诚合作,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