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

智能城市永续未来/苏莱曼

为了应对城市化所面临的各种关键挑战及实现政府的愿景,使国内各个城市更具生产力、竞争力、宜居和永续,得以造福后代,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以“智能城市”为策略性倡议。

推行智能城市,主要是根据大马统计局的预测,到了2040年,大马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5%。

回顾过去50年,国家的城市化比率增长接近3倍,从1970年的28.4%,于2020年提高至75.1%。

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壮举,过去几年,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多项政策和框架,旨在创建和产生智能城市的现代理念。

推介智能城市框架

2019年9月,房政部推介“马来西亚智能城市框架”(Malaysia Smart City Framework, MSCF)。此框架是全国各个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发展和推行智能城市倡议的参考指南。

根据去年9月公布的第12大马计划中期检讨报告,至少5座城市将在2025年被鉴定为智能城市。这些城市将根据大马国家标准采纳的国际标准MS ISO 37122:2019“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指标:智能城市标准”的基础上存在。

今年初,安邦再也市议会与天地通数码网络(CDB,6947,主板电信与媒体股)建立伙伴关系,以淡江为智能方案测试场,同时也是安邦再也转型为智能城市的起点,旨在建立智能城市生态系统。其他社区将陆续加入智能城市行列,迈向智能与永续的未来。

走上智能之路,各方必须全面理解并精简整个智能城市的概念,以确保所有努力和倡议都能互补并提升价值。

对于“智能城市”的定义,不同组织存在不一样的版本,当中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对国际电脑科技大厂IBM来说,智能城市是一座充分利用当前所有相互连接资讯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好的理解,同时控制营运并全面使用其有限资源。

改善生活质量

成立于1926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对智能城市的定义是一种利用先进技术和数据分析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解决城市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为国际联盟,智能城市联盟(Smart Cities Council, SCC)经常引用的定义是智能城市利用资讯与通讯科技(ICT)来提升城市宜居、工作和永续的区域。

各种不同的定义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创造并利用新兴和颠覆性的科技,来应对广泛的城市问题。

从上世纪至今的演变

尽管智能城市的理念中设想了高水平的进步,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新提出的,在过去几十年,智能城市的理念一直被人讨论。

我国走向数字社会的旅途,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根据第7大马计划制定了国家资讯工艺议程(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enda, NITA)。当时的重点是栽培人才、发展基础设施,并应用技术来创造社会和社区的利益。

1996年,政府成立多媒体超级走廊(MSC),大力推行电子政务,集中精力发展多媒体和资讯工艺领域,在我国的战略中心汇聚本地和国际熟练人才。

为了配合这一举措,赛城正式在1997年成立,并定位为全球科技中心。

进入2000年,国家推出其他以数字为主题的框架,包括大马资讯通讯与多媒体服务886蓝图(MyICMS 886)、国家资讯通讯科技策略蓝图,以及推行多个多媒体超级走廊网络中心,促进了国家智能迁移的进程。

到了2010年代,柔佛南部的依斯干达特区成为我国第一座受认可的智能城市,它凭6个智能特点获此殊荣:智能经济、智能管制、智能环境、智能移动、智能人民和智能生活。

纳入第12大马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智能城市议程,房政部分3个级别为地方政府举办系列活动:县议会、市议会和市政厅,让各级地方政府理解和发展智能城市的概念。

这最终促使马来西亚智能城市框架(MSCF)于2019年制定,较后更被纳入第12大马计划(2021至2025年)里。

困难重重任务艰巨

尽管推出并实行了各种举措和框架,然而,打造智能城市的过程仍困难重重,例如包容性和人力资源等的挑战,迈向智能城市是项艰巨的任务。

从包容的角度来看,创造这些方案的目的,必须符合智能城市居民和社区的可达性和可用性。这意味着要解决某些少数或社会群体不精通科技,而且无法负担类似服务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使用这些服务的装置和基础设施。

乡区网络覆盖有限

在乡下地区,网络覆盖有限,导致用户无法充分登录各种应用程式和服务,而这些程式和服务原来的目的是要使日常生活更方便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士或老年人来说,基于身体或心理状况,他们可能无法正常使用系统,甚至无法使用所需的设备。

如果智能城市的可达性和包容性无法获得高度优先,那么在执行智能城市计划时,这些项目可能会落入无法广泛执行的风险,并限制了普罗大众采纳智能城市的范围。

要使智能城市成功繁荣,人口的技术和社会能力必须与先进科技相匹配,不仅要充分利用,还要熟练地操作和管理各种运行城市的系统。

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的,例如马来西亚,实现智能城市的常见障碍是缺乏资格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在数据科学、工程和城市规划的领域。

市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和意识的鸿沟将阻碍任何实质的进展。

为了克服这些人为障碍,有关方面应为所有人提供相关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指导计划,同时根据各个领域和经济的新进展,认真审查内容大纲。

智能市民社区至关重要

扩大格局来看,一座智能城市需要智能社区来运行,这意味着教育和培养不同的个人,使他们能够应付智能城市的社会及营运水平。

在包容性的基础上,这理论上将产生一座由数字、永续和宜居性驱动的智能城市。

不管这座智能城市是从无到有人工建造的,还是从现有的城市按部就班转化而来,智能的市民和社区仍至关重要。

在拥抱新事物之余,还需要保护旧事物,以保留城市的身份,这个身分是建立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缺乏了这个身分,任何智能城市都会陷入典型的现代城市面貌,只有玻璃和钢铁。

保护旧事物的措施在重新设计和重组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时,增加了另一层复杂性。

在解决诸多问题时,例如经济可负担性、供应过剩、社会问题和气候变化,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领导人应该注意那些能够增加机会,又能为经济增长定下基础的政策工具。

 

 
 

 

反应

 

财经新闻

扎丽哈:更具预测性高效 智能城市AI不可或缺

(吉隆坡14日讯)联邦直辖区部长拿督斯里扎丽哈说,直辖区积极投资人工智能,让城市更具预测性、更高效并以公民为中心,从高风险的洪水预报系统,到公共区域建筑物实时能耗仪表板,人工智能不再是实验性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也扩大数字工具的使用,来模拟基础设施性能和气候情景。这些技术将支持我们的环境、社会及监管(ESG)跟踪系统、改善服务交付并增强城市级决策。”

扎丽哈今早在2025吉隆坡上海气候行动论坛上说:“我们的指导原则很明确:人工智能必须服务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它必须维护道德、透明度和公众信任。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是一种形式,加强治理,并确保每个政策更明智、更快捷、更负责任。”

扎丽哈未克出席,讲词由联邦直辖区部总监拿督斯里诺里达代读。

出席者包括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博士、大马环境、社会及监管公会总会长谢国雄博士、TRX城市有限公司总执行长拿督阿兹曼、国际绿色趋势座舱有限公司首席永续官依斯迈。

她说:“除了能源和排放之外,我们还在重新思考我们的城市如何处理材料、资源和废物。我们必须转向恢复、再生和再利用的循环经济。

把循环性纳入政策

“在吉隆坡,我们正在推出多样举措,促进零废物社区、塑料回收、建筑材料再利用和电子废物增值。这些都是由数字驱动系统的支持和基于市场的激励。

“我们也把循环性纳入政策。我们的目标是做出永续的选择,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更容易、更便宜且更具可扩展性。 循环性并不是更多地回收利用,而是将废物完全排除在系统之外。”

基设设计未考虑永续性

扎丽哈说,今天的主题是“通过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建设永续的未来”,它反映了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和技术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需酚大家大胆地一起行动。

她指出,虽然气候行动的必要性是明确的,但路径仍存在复杂性。 

“城市充满活力,但也受到限制。我们继承的基础设施的设计并未考虑到永续性。我们的机构往往各自为政,融资机制不健全,无法与长期气候目标保持一致。

“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环境中,气候条件必须是与社会经济相平衡。我们无法落下任何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

“增长与绿色、紧迫性与包容性之间的平衡,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挑战之一。 我们还必须应对政策与执行之间的差距。”

扎丽哈说,许多气候计划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但在实施上却受到有限的数据、孤立的努力和政治短期主义的阻碍。为了改变,需要建设这座城市所拥有的综合的、可衡量的框架。

谢国雄列举国内一些企业在实施环境、社会及监管的案例。

“国油公司监测甲烷排放并提升上游效率;双威集团投资于智慧城市技术,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建筑中的能源使用和节水措施;马银行通过环境、社会及监管风险分析筛选借贷者,引导投资流向永续企业;云顶种植利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追踪森林砍伐并提升产量预测,支持更有效的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管理。”

他说,人工智能也可助力红树林保护。大马拥有超过60万公顷的红树林,是碳捕获的重要生态系统,可以结合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机来进行保护。

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说,马中必须团结一心,共同前行,以3P——地球、人类和利润——一种平衡的方法,确保环境管理、社会福祉,以及子孙后代的经济韧性。

他说,这一刻不仅是一个里程碑, 而是许多未来平台的预兆,这将推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有意义的永续发展努力。

“今天的行动,完全符合马来西亚政府的国家议程,以及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际承诺。它呼应了履行巴黎协定和追求2050年净零排放的共同目标。”

他说,吉隆坡上海气候行动的主要目标旨在促进气候行动交流,两市采取的策略,注重探索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上,最新科技创新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