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101偏方吃多了……/黄碧瑜

【医生开讲】

肿瘤专科同事有点急促地在Whatsapp这么写着:“麻烦你看一看这位病人,乳癌末期,肿瘤已转移至肝脏和骨骼。第一次化疗明明就是好好地,5天前刚经历第2轮的化疗后,昨天家人开始发现她行为举止很不对劲,就把她送进院来了。”

“急促”,是因为这些句子,分为10段信息快速发过来,省略了所有标点符号,后面加上一个“紧张吓死了”的表情符号,看得我头昏眼花。当病人有不寻常的症状时,坐立不安的往往就是那位负责跟进的主治医生。

玲玲年约50,3年前被诊断出乳癌末期,这段日子里,她见了不少肿瘤专科医生,去年才决定让我这位同事接手全权负责治疗。

有时,看医生蛮像挑伴侣一样,除了基本条件要符合,也要看缘分。看了适合自己的医生,对病情更有莫大帮助。她之前为什么一直转换医生,原因则不得而知了。

癌细胞转移造成?

玲玲服用口服药物已有一段时间,以减缓或阻止癌细胞生长,但这种靶向治疗只能拖延时间,不能根除癌细胞,病人也不可能痊愈。虽说如此,对末期癌症病人来说,能延长生命几个月到几年,已经是一种突破。

几周前从跟进检查中知道,肿瘤除了转移到之前已经知道的肝脏和骨骼,也进一步转移至脑部,但玲玲还未有脑部的症状。同事快马加鞭让玲玲进行另一轮化疗,第一次化疗反应良好,没什么问题。

“一定是癌细胞转移至脑部的迹象吧?”我想着。

该来的,总是会来,只是迟早的问题。“她这几天好像变了另一个人,反应迟钝,话也不说,说了也说不对,意识很模糊。整个人很累,也没胃口。”玲玲丈夫说。

玲玲坐在病床上,眼神呆滞,的确反应缓慢,但勉强有问有答。她的身体有不受控制的抖动,她先生以为她有点紧张,只能脸色凝重地安抚她。

“医生,这是发羊吊吗?还是化疗副作用?”先生望着一直抖动的手,不安地说。玲玲第一次化疗反应良好,这一次应该也不例外。

“这是急性脑病变,原因林林总总,具体原因还不明,多数因外来因素所造成。” 出乎我的的预料,这看来并不像是脑部的癌转移所造成。

保健品吃多反效果

一问到玲玲最近还有什么症状时,先生打开手机,让我看看其中一条信息。信息里记录了玲玲将近几个月来所服用的药物。

不看则已,一看惊人,发现大概有10多种保健品,从常见的维生素,到不知名堂的药物、草药等等,也不知道玲玲是从哪里获取的。

“其实化疗后第二天,我太太就出门,回来时告诉我她打了一支针,里面有高剂量的药物,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我一直劝她别乱用药,她就是不听。”

不知服了这些偏方有什么反应?和化疗药物有什么相冲相克之处?玲玲受过高深教育,性格也温和,应该不至于那么倔强或愚昧。

接下来的脑部扫描和脑脊髓液检查都没异样,反之影像里,以前所说的脑部转移好像有些改善,不太明显了。结论就是玲玲使用了一些不知名药物,也许是太多,剂量也过高了,造成对脑部的过度负荷,形成短暂的脑病变。

同时,那几天内的血液检查显示,玲玲的肝指数在短短几天内飙升至正常的3倍以上,幸好又快速下降,说明药物也造成肝的负荷过重,差点造成肝衰竭。

出院当天,玲玲看来精神好多了,说话也恢复正常,没发抖了。惭愧的是,身为医生,其实我什么也不必做,只是干等着, 让玲玲的身体把毒性药物自行排出体外。

出院后复诊时,玲玲的身体机能已完全正常,但是脸上烟霾未散。

寻寻觅觅一个希望

“医生,你说我以后不可以再吃保健品了吗?”她脸上有些彷徨。

“虽说保健品或偏方也许对一部分病人有安慰剂的疗效,但说穿了,如果有真正持续的疗效,保健品就不应该是治疗环节里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如果它有疗效,为何不把它升级为‘药’,堂堂正正地让每个需要的病人服用,然后成为正统治疗的一部分呢?”玲玲现在意识清醒, 应该可以了解这个逻辑。

“我一直睡不着,我害怕,也很痛苦。医生,我是不是该看心理医生呢?”

对了,对病情的焦虑,对未来的恐惧,让玲玲一直不能坦然面对。她知道患上的是绝症,无论怎么做,结局还是一样。在这一片无助中,玲玲想要抢回自主权,不再让肿瘤控制自己的生命,所以贸然尝试各种偏方。

也许是这个因素,玲玲一直寻寻觅觅,包括一个可以给她较多希望的医生。

我恍然大悟。

ADVERTISEMENT

 
 

 

反应

 

保健

营养不良与褥疮/黄碧瑜医生

老翁75岁了,重复性地中风,让他日渐衰弱,卧床也要一年了。今次,家属决定把他带来医院,原因是背部的褥疮太大了,看了让人毛骨悚然。

听说老翁以前是个胖子,但眼前的他只能卷着身子,舌头像冰冻了一般,连痛都说不出来。他的四肢有无法回转的挛缩,肌肤就像揉皱了的宣纸一样,皮下并没有肌肉或脂肪垫着,仿佛可以看到底下骨头的纹理。股沟间,有个8x8公分直径的褥疮,伤口肉色黑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腥臭味。

“医生,这褥疮能治好吗?需不需要动手术除去死皮?”

同样一个问题,外科医生已经详细回答了,但是家属好像还不甚了解。我勉为其难,越俎代庖,以内科角度为家属剖析。

褥疮是由于长时间身体部位或是皮肤受到挤压所造成的损伤,常见的部位有髋部、尾龙骨处、脚跟、脚踝、肩膀和头部的枕骨。老翁行动不便,只能仰赖家人每天翻转身体。

褥疮康复速度慢

这个每几个小时必定要做到的任务,要是有所松懈,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时间受到挤压,缺氧和缺血,造成溃烂和坏死,褥疮就会形成。如果不及时处理,褥疮会慢慢扩大,让细菌入侵而引发感染。

当然,褥疮的形成某些程度上也表示,家属在照料方面还待改进。病人的病状和身体因素,资源的不足如缺乏时间和人手,照料知识的不足等等,都是促进褥疮形成的条件。

褥疮康复速度很慢,严重的伤口,就算身体和照料条件良好,一年半载也不一定可以完全愈合。如果照料不周,还存有随时恶化的风险。

老翁年事已高,生活素质很差,中风卧床的事实也不能改变。理性来说,家属应该降低期望,和制定实际的治疗目标,在有限的资源里获得最好的疗效。只要让褥疮改善,减轻病人疼痛以及避免感染,让家属容易照顾,就达到基本的出院条件,不要求伤口在短时间里完全愈合。

我盯着老翁皮包骨的身体,吞了吞口水,皱起眉头说:“伤口要好,除了清洗、消毒和手术,也要持续性的照顾、翻身,预防褥疮再发生。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营养’”。

营养不良难长肉

老翁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中风后的吞咽困难。家属说,这一年来, 病人稀饭都吞不下,只能喝粥水。

病人如果不能自行吞咽,可行的办法就是长期管饲,比如植入鼻胃管,或是考虑经皮内视镜胃造痿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tomy, PEG ),每天定时通过喂食管往肚子里输入奶状营养液,加快伤口愈合。

和家属讨论了鼻胃管,儿子面露难色,说:“医生,我们先不谈这个,还是先治疗褥疮吧?”

若要治疗褥疮,先要解决营养问题,不然,再好的手术也无法扭转乾坤。营养不良反而会延迟和阻碍伤口愈合,病人更是无谓地承受一场手术和麻醉风险。家属一说起手术,理性的外科同事只是坚决地摇摇头,要求家属考虑喂食问题再来谈。

手术效果也不好

病人出身大家族,多子多孙,人多异见也多。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的3天都没什么定论。有人觉得没必要节外生枝;有人觉得把管子插入老人鼻腔是一种折磨;更多人认为一天那几汤匙粥水对一个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父亲在没人作决定的情况下,只能吊生理盐水和葡萄糖。伤口虽有定时清洗和注射抗生素,但是,没有足够的营养,新肉怎么凭空长出来呢?

团队每几天重复讨论试探家人的期望,他们还是只希望把伤口搞好,对鼻胃管没什么意见,不置可否,一天一天拖着。当然,伤口也是不进不退。医疗团队虽然心里着急, 但因为尊重病人家属的决定权, 也只能耐心等待。

一星期了, 还是没有决定, 病人一日三餐,就是那几汤匙粥水。

将近两周,家属眼见伤口没什么进展,开始埋怨院方没什么实际行动,医生们真是哑巴吃黄连。经过一番发泄不满后,家属决定转院。

大家已尽人事,我只能安慰同事说,我们苦中作乐,把黄莲当榴梿吞下去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