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谈中马生活差异/潘政麟

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签证政策放宽,两国人民的互动交流日趋频繁。

尽管两国在语言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由于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与马来西亚在生活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饮食方面。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源于中国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故对南方菜系较为熟悉和喜爱,而对于北方菜系,则可能存在一定的接受度挑战。

实际上在中国内部,南方人也不怎么会欣赏北方菜;北方人会觉得南方菜色普通一样。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鲜明,南北风味的差异犹如一场无声的“美食对决”。

大马生活节奏惬意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着14亿的人口;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只有约3300万人口,相差了接近50倍,因此在中国生活相比于马来西亚能够明显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马来西亚生活节奏非常惬意,我们吃饭了之后都喜欢坐一下聊个天;但中国很多时候都是吃完饭就走人,因中国鲜少有空闲的时间能够耗损。

走路的脚步也是,在中国如果走慢一点就会被许多人“超车”,但马来西亚则不会,人们会有足够的耐心等你。驾车亦是如此,许多时候马来西亚汽车都会等你,但中国汽车则会开始鸣笛。

中国是个讲究效率的国家。例如房子漏水,可能现在打电话一小时后就会有人上门来帮你及时处理;相反马来西亚可能是预约几天后上门帮忙查看。

网购在中国也是讲究,例如3天之内收到货,甚至有的会24小时内收到货。

反观马来西亚可能得等3天以上,有的甚至更久。虽然效率是高,但这也说明了中国整体环境的压力之大。

中国邻里互动较少

社会氛围方面,中国大城市生活节奏快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更加注重工作效率和个人成就,社交方式受网络影响较大,邻里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马来西亚的社会氛围相对轻松,得益于多元文化的融合,社交场合更为开放和包容。

此外,马来西亚的休闲生活方式较受欢迎,比如海边游玩、度假、户外运动等。

历史文化方面,中国凭借5000年的深厚底蕴,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国民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文化认同感。

大马多元文化为傲

马来西亚则以多元文化为傲,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种族群共同塑造了一个文化交融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思想产生。

在价值观上,中国人往往更重视国家利益,而马来西亚人在关注国家的同时,也十分看重个体和周边社区事务。

反应

 

言论

摇摇欲坠的联合国/潘政麟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其初衷是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并通过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里,联合国确实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冷战期间的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推动全球发展等方面。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却让人们对于联合国的制约力和影响力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国际危机之一。这场冲突不仅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动荡。

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但联合国在应对这一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联合国安理会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其决策机制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否决权影响。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多次使用其否决权阻止了对自身不利的决议。这使得联合国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冲突,甚至无法通过一些基本的人道主义援助决议。

其次,国际刑警组织虽然对俄罗斯总统普丁发出了通缉令,但这并未对俄罗斯的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在面对强大的国家力量时,显得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联合国的信任和期望。

中东地区的局势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升级,随后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断加剧。

这些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一年以上,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近期更是抢占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领土。

在这些冲突中,联合国多次发表声明,谴责各方的暴力行为,并呼吁立即停火。然而,这些声明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未能真正起到降温的作用。

制约力执行力不足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和特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但在解决根本问题上几乎毫无进展。

以巴冲突为例,联合国多次派遣特使进行调解,但收效甚微。以色列和巴勒坦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包括领土争端、定居点问题以及耶路撒冷的地位等,远远超出了联合国的能力范围。

同样,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的冲突中,联合国的介入也未能改变双方的强硬立场。

联合国作为全球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支柱,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俄乌冲突和中东地区的长期冲突暴露了联合国在制约力和执行力上的不足。

要恢复联合国的权威和影响力,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倘若联合国持续无法在重大国际议题上发挥影响力,未来恐怕世界大动荡就不远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