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华裔的爱国心/萧婉思博士

陈绵贤少尉是我国陆军特种部队近20年首位华裔军官,因而引起国内中文媒体争相报道。在访问中陈少尉道出,他从小就想从军,并说出因为想要服务国家而选择当兵。为自己国家服务的方式有千百种,但他却做了一个人生最艰难的抉择。即使这条路从不被他家人认同,他却依然决心顺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根据媒体报道,陈少尉的背景并没有什么特别——华小毕业后进入国中就读,之后到拉曼理工大学升学。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启发这位年轻人以从军的方式报效国家,尤其是在普遍大马华人“好男不当兵”的氛围之下。是一部电影,一则军人招生广告,一本书,还是一位军人前辈的分享?

早前跟一位在独中任教的友人聚餐,谈话中她提及她的学校都不庆祝国庆日。当然,她指的庆祝并非敲锣打鼓,上街大游行,而是学校应提供一些跟国庆日相关活动,借以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不可否认,这些活动不一定会改变年轻人对国家的看法和心态,但我认为这是学校可以在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国度里所能做的一件事。

我曾在一门课询问班上的大专院生“你们爱国吗?”大部分学生支支吾吾,不否认也不承认。要这群学生(刚好都是华裔)展现爱国之心其实是有点强人所难,毕竟长期以二等公民的身分活在这片土地上,你要他们如何说出“我爱马来西亚”这种话。但是身为一名老师,我个人认为我不应让年轻人一直持有这种“国家不爱我,所以我也不需爱她”的受害者想法,我应让他们用积极且正面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国家政策不公是一回事,但是这个国家一定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全国人,不分种族、肤色和宗教,引以为傲的,且会让人打从心里大喊“我是马来西亚人,我骄傲。”

报效国家最崇高方式

或许媒体可以跟陈少尉进行深度访谈,让其他年轻人,无论有意从军与否,都可以听听他的心路历程。我同意陈少尉说的,保家卫国是报效国家最崇高的方式。我看到网络上有些人说,准时缴税也是一种服务或贡献国家的方式,不一定要当兵。缴税不叫服务或贡献,仅是尽公民最基本的义务而已,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并非说只有当兵才能展现爱国之心。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种族关系紧张的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让华裔年轻人可以把这个国家当作自己的母亲般看待,愿意为她效劳,最终视她为永远的祖国。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的唯一出路/萧婉思博士

今年3月新学年开学之际,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两名华巫新生手牵手进入校园。不久,各大传统与非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似乎是一件有价值的“新闻”。

以下为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华巫新生手牵手感动各界“这就是我们精神”(星洲日报3月12日)、华巫裔女童手牵手入校园 友爱画面获网民盛赞(东方日报3月11日)、华巫新生手牵手进校园 网叹:太感动了(中国报3月11日)、华巫生牵手一起走 开学最美画面(光明日报3月11日)、Hand in hand, children teach a lesson about race relations(Malaysiakini 3月12日)、First-day Year One friends at vernacular school inspires Malaysians (New Straits Times 3月13日)&、Heartwarming Moment! Chinese & Malay Students Walk Into School Holding Hands On First Day(SYOK 3月14日)、Kanak-kanak ajar orang dewasa erti kerjasama(Wilayahku 3月14日)

大家可以从这些标题看到什么吗?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惊讶、感动,甚至激励?只有不常发生,但富有正能量的事才会引发这种情绪,不是吗?

各族仍画地为牢

一个已独立超过60年、由多元族群组成的国家,竟然会在2024年还对两位异族小学生手牵手进入校园当成一则新闻在报道,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过去60年,我国各族群从未真正把对方当“自家人”看待。

这个国家所呈现的和谐,很遗憾的,充其量只是个表象。严格来说,各族仍然活在自己画好的界限内,因此才会感叹两位素未谋面的异族小朋友竟然可以相亲相爱地走进校园。如果两人来自同族群,这还会变成一则新闻吗?

这张照片也说明了一件事——只有把各族小孩从小放在一起,让他们相处,让他们认识彼此,族群和谐之梦才有可能实现的一天。如果你跟你女/男朋友,连牵手的机会都没有,深厚感情难道是靠幻想建立吗?

如果各族小朋友从小就分开生活,彼此可以相处的时间就一年3到5次(例如在大节日所举办的团结活动之类),大人们,请扪心自问,难道你们真心认为凭着这些活动各族就可以深入了解吗?这个问题即使不用做深入研究,答案也呼之欲出。

然而,很多人仍旧不想承认真正造成族群间隔阂的原因,因为有太多个人利益和政治考量。

部分人认为把各族小孩放在一起生活或学习,并不会减少种族歧视。这些人实在搞错重点。

包容教育打破隔阂

把各族小孩放在一起生活或学习并不是要减少或消除种族歧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还不会区分你我他的小朋友习惯什么是“异同”,并学习如何在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再者,长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侪相处,也能让彼此从中学会包容。相信很多华人到现在还以为开斋节是回教徒的新年。

我们不能期待政客能够以身作则打破族群隔阂的藩篱,因为他们有太多私人利益要盘算,族群间的冲突可以为他们制造更多的政治筹码。

我深信只有真正的包容教育,才是我国的唯一出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