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两极化的世界/潘政麟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两极化”已成为一只无形的塑造者,其影响力悄然渗透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经济的地基到科技的尖端,乃至自然界的广袤,无处不在不受其触。

据2024年5月18日美国彭博社的亿万富豪指数披露,在人工智能浪潮、奢侈品市场的蓬勃,以及地缘政治的剧变交织影响下,坐拥千亿资产的超级富豪人数已攀升至史无前例的15位,其个人财富在今年飙升13%,总量高达2.2兆美元,不仅轻松超越通货膨胀的速度,更在股市表现中独占鳌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500富豪的财富中有四分之一集中在这15位巨富手中,凸显了财富集中的惊人程度。

全球经济版图的两极分化,是全球化进程副作用的鲜明展现,贫富差距非但未能在全球一体化中缩小,反而日益加深。发达国家与富裕群体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与贫困人群则往往被边缘化。

贫富裂痕最刺目

贫富差距的拉大,构成社会图景中最刺目的裂痕。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发达国家同样难以幸免,中产阶层的缩水、社会流动性的减弱,导致阶层固化,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受严峻考验。

科技进步,本应为人类共同的福祉,但在现实演绎中,却加剧了力量的不均衡分布。大型科技企业凭借雄厚资本、海量数据和技术壁垒,不断强化市场控制力,形成垄断或寡头格局,而小企业和创新者则面临重重关卡,难以前行。这种“马太效应”不仅遏制创新的多元生态,还加剧信息与知识获取的不公,使“数字鸿沟”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断层。

美国硅谷的繁荣,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同时也是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与欠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日益扩大的证明。

环境危机无国界

相较于经济与科技领域的人为两极分化,自然界的极端化则是人类活动长期累积影响的集中爆发。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气候事件频仍,从酷热难耐的热浪(例如马来西亚近期的热浪)、干旱,到洪水肆虐、飓风横扫,自然界的平静已被彻底打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昭示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自然界的极端化,无言地警示我们:环境危机跨越国界,无人能置身事外,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艰巨挑战。

反应

 

言论

摇摇欲坠的联合国/潘政麟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其初衷是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并通过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里,联合国确实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冷战期间的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推动全球发展等方面。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却让人们对于联合国的制约力和影响力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国际危机之一。这场冲突不仅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动荡。

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但联合国在应对这一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首先,联合国安理会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其决策机制受到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否决权影响。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多次使用其否决权阻止了对自身不利的决议。这使得联合国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冲突,甚至无法通过一些基本的人道主义援助决议。

其次,国际刑警组织虽然对俄罗斯总统普丁发出了通缉令,但这并未对俄罗斯的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在面对强大的国家力量时,显得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联合国的信任和期望。

中东地区的局势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升级,随后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断加剧。

这些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一年以上,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近期更是抢占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领土。

在这些冲突中,联合国多次发表声明,谴责各方的暴力行为,并呼吁立即停火。然而,这些声明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未能真正起到降温的作用。

制约力执行力不足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和特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但在解决根本问题上几乎毫无进展。

以巴冲突为例,联合国多次派遣特使进行调解,但收效甚微。以色列和巴勒坦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包括领土争端、定居点问题以及耶路撒冷的地位等,远远超出了联合国的能力范围。

同样,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的冲突中,联合国的介入也未能改变双方的强硬立场。

联合国作为全球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支柱,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俄乌冲突和中东地区的长期冲突暴露了联合国在制约力和执行力上的不足。

要恢复联合国的权威和影响力,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倘若联合国持续无法在重大国际议题上发挥影响力,未来恐怕世界大动荡就不远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