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砍燃料补贴的第一里路/杨善勇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宣布,内阁同意将率先在大马半岛落实选定柴油补贴计划。唯政策继续补贴柴油补贴管制系统(SKDS)下的公共交通和运输系统;而且东马两州也不受影响。

政府估计,新政落实预期省下大约40亿令吉的援助。

要是这样,是否说明,国内的市场也必然因此要承担至少40亿的柴油支出?那么,层层叠叠之下,若非羊毛出在羊身上,谁将为这一笔高达40亿的柴油买单,确实堪称耐人寻味了。

小刀锯大树

不管怎样,这显然只是政府小刀锯大树的第一步。毕竟,柴油的消费者相对不多,用以试探水温,再适合不过。一旦大家不得不顺势接受;过了不久,再往前推,扩大范围,也就理所当然。觉察这点,自可领悟,汽油补贴,恐怕很快将会走到最后一里路的终点。

现在剩下的问题,也只有落实的日期,以及搀扶的比重和方式。可是。这一切最终只会加重T20群体的开销吗?

何况,T20这一组家庭收入最高的20%群体,只是月入1万0959令吉的所谓“有钱人”。

对照公务员薪金,身列44级别的官员顶薪,一般逾万。一旦年杪13%,相信再低一层的42级别,也属于T20了。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收入不在T20,可以领取国库的补贴;要是收入刚好过关,马上晋极,则没有任何帮补。一加一减之下,这么一来,政府公务员最终所得到的,还是失去的,将会更多?

需要留心的是,政府准备动手的,其实不止是燃料。国立大专院校的拨款比重,已经逐年减少。高等教育部2024年只获得163亿令吉的配额,比起上一年的153亿令吉仅仅增加微不足道的10亿令吉。但是,这个数额,其实不算什么。

2024年财政预算案尽管补贴减了接近10%,这一大笔的开销,仍然高达580亿令吉。换句话说,团结政府每日因此自己烧掉了1.5亿!

摸着石头过河

反过来说,倘若没有来自国库形形色色的帮助,3300万国人每天需要额外支出大约5令吉。据此推算,一家五口,每月增加介于600-700之间。累积一年,估计就是1万令吉左右了。

此时此刻,摆在当权的政府和当家的百姓面前,都是一道两难题。补贴不变,债务渐增;补助少了,民间痛苦。

哪里才是双方可以妥协的平衡点?安华只能摸着石头设法过河,心中想必没有标准答案。

反应

 

言论

RON95双定价需考量周全/曾志涛

政府拟在2025年中推出RON95汽油双定价制。此项政策通过针对性补贴,将资源更多地分配给低收入群体,以减少高收入者和外国人的补贴。

尽管政府承诺85%的大马公民仍能享受补贴价格,但油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交通成本、物流费用甚至整体物价都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汽油双定价制的实施是一场涉及广大社会群众的重大改革,必须深入探讨。

如何定义T15群体

汽油双定价制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于如何定义高收入群体,即所谓的高收入群体(T15)。理论上,这一群体应支付燃油的市场价格,以减少对国家补贴资源的占用,但现实却远比这来得复杂。

例如,在吉隆坡,月收入1万2000令吉的家庭只能维持中产生活,而在吉打或登嘉楼,同样的收入已足以跻身富裕阶层。由于收入水平的划分与地区经济和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如何定义“高收入”是一个甚为复杂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则在于主要数据库(PADU)的精准性与覆盖面。政府计划通过PADU来核查民众的补贴资格,但当前的数据系统是否足够全面、更新是否及时,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收入状况是动态的,即今天可能收入稳定,明天却可能因失业或高昂的医疗开销而陷入困境。PADU是否能及时反映这些突发情况?

第三,汽油双定价制所涉及的技术和操作复杂性可能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障碍。根据该计划,油站需设置补贴与非补贴的双层定价体系,而大马公民则需通过身分证验证他们的补贴资格。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油站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来落实该制度?此外,如果非补贴燃油价格过高,高收入群体是否会通过其他手段或漏洞继续享受补贴价格,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开跑前须区域试点

因此,RON95双定价制若要顺利落实,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看似合理的定价机制。

笔者认为,在全面开跑之前,区域试点或许是一个较为稳妥的策略,即通过小范围的双定价制来验证汽油双定价制的可行性与潜在问题,再逐步扩大落实范围。

此外,政府还需重新检视T15的定义和PADU的精准性,确保补贴能够精准惠及需要的群体,减少此项举措引发的骨牌效应。

更重要的是,政府应与加油站业者和民众充分沟通,明确传达双定价制的细节与目的,同时倾听各方意见与反馈,并为各相关群体提供足够的缓冲期,以适应这项改革。

总的来说,RON95双定价制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影响深远,而其成败关键在于政府能否能妥善应对实际操作中的各种挑战。唯有全面考量潜在问题,并充分顾及所有受影响群体的需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