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独中的传承与挑战/黄燕娣博士

在90年代或更早,若我们向社会人士、独中生或独中教师提问:什么叫独中?独中、华中和国中有何不同?为什么政府不承认独中文凭,而我们还要把孩子送进独中?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独中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能详尽回答。

他们曾亲身经历并参与独中的建设,以及大小筹款建校运动的艰辛日子。师生一起拿着“劝募证券”走遍马来西亚的每一个角落,只为了捍卫自己的母语母文。这些酸甜苦辣的经历难以忘怀。

思维知识源自经验

这说明,书本以外的知识都源于个人经验。爱校意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形成,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课程观,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和知识皆来源于经验。

华人从中国移入马来亚的脉络来看,老一辈的华人在殖民时期至建国初期,有较强烈的文化乡愁,甚至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随着他们的下一代在马来西亚生活的时间越长,为了适应现实环境,涉入当地事务越来越多,尤其以经商为主,生活习俗也开始融入多元社会。

我国第二、第三代华人,乃至以后的新一代华人,肯定都在马来西亚出生。他们受教育、生活所接触的都是马来西亚经验。

中国经验对他们来说,仅是祖父母辈讲述的故事题材,或是遥远国度的神话。因此,要他们回到或真正感受上一代人的经历,并非几句话就能传递。

独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特有的产物,不属于国家补贴的教育系统。从办学方针、行政体系、课程编定到统一考试的举办,主要由董总和教总联合成立的独中工委会负责。目前,我国共有63所独中,完全由民间集资兴办,是广大华社的心血结晶。

随着我国政治局势的转变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独中的发展在我国日益稳健,许多独中的经济来源不像早期那般拮据。特别是城市中型或大型独中,除了有条件收取较高的学杂费补助外,还有固定的赞助人,并有不少财物丰厚的华裔商人慷慨捐献并加入董事会。

因此,学生亲身参与大型工程建校筹募基金的活动经验相对减少。没有经历,就不会有体会;没有体会,就不会有感触。对独中的认识与觉醒意识就不如上一代独中生那般强烈。

独中恐走入历史

这些年来,学生及年轻一代教师对独中历史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特别是中学时期毕业于非独中的教师,完全没有接触过独中的历史知识,这也导致有极少数教师对独中的办学方针不认同。

对非独中出身的家长而言,他们更无法了解独中的历史脉络,误以为独中是“廉价型”的私立学校,要求独中与国际学校有相同的办学理念,并以政府或国外考试为主,要求以英文授课。

因此,这些年来,热爱独中的人士开始担忧,新一代的华裔已不再执着与坚持独中的办学理念和使命。他们担心,也许有一天,独中会走入历史。这不是危言耸听。

反应

 

言论

家长日的意义/黄燕娣博士

每年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都会邀请家长前来领取孩子的成绩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希望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作息。

每次班导师与家长交谈后,内心总是充满复杂的情绪:既有无奈、难过、担忧,也有欣慰和喜悦。

最担忧的莫过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成绩领取当天,看到他们那一副幼稚、天真、毫不在意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曾问过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假如他们因成绩不佳而留级,该怎么办?有些学生毫不在意地回答说,转学或退学,语气轻松,丝毫没有悔意。

也许他们是在故意表现得不在乎,但作为班导师,我们实在为这些边缘的学生感到难过和担心。

缺乏理解学习意义

从他们的谈话中,有些学生以为只要有钱,成绩不好不是问题,到处都是学院,就算毕业后不继续念书,也可以赚大钱。还说很多大富豪以前也没念过多少书,还不是照样赚大钱。这些观念让人担忧,因为这类学生缺乏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

让人无奈的是,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感到束手无策。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补习或者提供更多物质享受,孩子的成绩就会提高。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反而更难提高学习自觉性。

某些家长甚至抱怨孩子回家后总是躲进房间,沉迷于电脑游戏或手机。当老师们建议家长把电脑摆放在客厅,并将孩子的手机没收,限制手机和电脑的使用时间时,家长的回应却是因为孩子生气,不肯移动电脑;而且不但不可以没收手机,孩子还要求买最新款的。

但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许多家长并未把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咎于老师,反而理解老师的努力,并且认为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表示自己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自律。

当然,学生成绩不佳,学校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日期是否合适;考试范围是否合理;教师的命题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水平等。

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有责任检讨问题所在,但通常在反省的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的。而且很多时候,学生在长远的目标中看不到方向,只看到眼前的享乐,短暂的需求,容易满足现状,不愿吃苦,更无法克制周围不良的诱惑。

因此,在学习及作息方面常与家长和老师起冲突。

孩子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家长与学校必须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而不是抱有 “把孩子交给学校来管” 的心态。只有家长与学校真诚合作,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