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企为独中老师送暖/南洋社论

独中教职员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终于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表扬,548名在职和退休的教职员,在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谢师宴上,各获颁3000令吉长期服务感恩金。符合条件的老师更会在接下来的每个月另外接获500令吉感恩金,为期10年。

这个旨在唤起华社对独中教育工作者感恩之心的活动,掀开我国华教历史的新篇章。

社会企业家基金会发起的这项觉醒运动,筹集了6000万令吉,作为未来10年的基金。

上周六在巴生滨华中学举行的谢师宴,就颁发了总值150万令吉,为纾解独中教职员薪酬偏低的问题跨出第一步。

大马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会长拿督曾华健致词时说,“社企谢师恩计划”的成立,是体恤和表扬为华教事业奋斗的独中教职员,长期不计薪酬,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前会长拿督斯里李家发的倡导下,我们在一年前开始筹备这项计划,表彰这些为华文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教育者,并回馈独中退休教职们的奉献精神。”

响应社企谢师恩计划,巴生滨华中学董事长及滨中校友谢松坤博士宣布,滨中董事部将以一比一的形式,除了原本感恩金每年6000令吉,将另外补贴退休老师每年6000令吉,报答退休老师多年的辛劳付出。

华社承担捐款压力

此外,当天启用的谢师恩网站thankyouteacher.my,也呼吁独中或社会人士通过捐献每天1令吉,每年365令吉,回馈老师的教育之恩。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90年漫长的发展,是一条极其坎坷的道路,先辈与英殖民主义者、日本侵略者及独立以后单元化国家教育政策的抗争,批龙甲、搏虎头的奋斗与牺牲,维护了华文教育的生存,而华人社会倾注的力量,成就了今天华文教育的发展。

华文独中完全自力更生,没获得中央政府的拨款资助。近年来,虽然有部分州政府拨款或拨地给州内独中,让一些独中以地养校,稍微纾缓了独中的经济负担,但华社每年承担的教育捐款压力,仍然是沉重的压力。

虽然,独中在我国的生存有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但城市和较为偏远的小镇独中,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巴生华社可以游刃有余撑起4所独中的发展,柔佛州麻坡利丰港的培华独中,生存与发展空间就相对窘迫。

助力百年树人伟业

在华社资助下,独中硬体设备基本上相当完善,也追求高素质学术水平的办学。但是,独中教职员的工作繁重,却享有较为低微的薪酬和福利,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不吃草的好马”确实不容易。

社会企业基金会跨出的这一步值得赞许,希望这项10年计划的推行,能协助改善独中教职员的福利。我们更希望这个举措能激起社会的广大认同与响应,以一己微薄力量,助力百年树人伟业的发展。

我们更期望昌明政府实践昌明理念,采纳多元教育的政策,将华教纳入教育体系主流,让华教健全发展,名正言顺为国家培育各领域人才,助力国家社会发展。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