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ESG趋势孕育绿色就业 企业绿化摸石过河

独家报道:张康祺

摄影:姚春显

绿色浪潮席卷全球新时代革命,上至企业,下至民生,绿色理念都在闪耀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环境、社会与监管(ESG)俨然跃成当代最热门的词条之际,企业无论规模,都在摸索着如何走稳每一步。

而今,在万众瞩目的绿色理念,又蹦出“绿色就业机会”的新趋势,给人资市场再添一笔碧绿重彩。

企业是否再度走到岔路口,又该为人力资源“漂绿”了呢?一同跟随《南洋商报》的脚步,来解码新型就业趋势!

绿色就业,万事俱备?

马来西亚厂商联合会(FMM)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认为,我国倒不是未有“绿色就业机会”出现在企业中,只不过是企业的定位大相径庭。

日前在《南洋商报》独家主办的“绿色就业机会论坛”上,他就举例,环境科学家、科技人才,当然都算得上绿色岗位;废品处理、食品加工,其实也没理由不算。

工作定位不明确

由此,就能看出“绿色就业机会”多元,进而让企业的认知也各不相同,随之产生的便是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了。

据他观察,本地人力资源市场当前存在的现象,是谋职者应聘的明明是绿色岗位;顺利入职后却发现,工作内容并不符合绿色理念,这便是定位不明确所致。

相对而言,苏添来还提出疑问:“本地有68万在读大专生、年均17万应届毕业生,个中有几位真正经过绿色技术的训练?”

4方向推绿色理念

大马环境、社会与监管公会总会长谢国雄博士解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绿色就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就业机会”这个名词。

不过,在他看来,这仅是一个名词——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是指对人类(People)、环境(Planet)、经济(Profit)能产生益处的任何职业。

“国际劳工组织主要是朝着4大方向,推进这项理念,首先是制定并推动工作中的标准、基本原则和权益;再者为男女提供更多收入的机会;”

“然后要提升全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效率;并且主张加强三方性,即政府、工人、雇主及社会对话。”

就近来看,谢国雄指,东盟是于2021年发布《绿色就业政策准备情况区域研究》,才开启了对此议题的热烈讨论。

而我国也未在推动绿色革命方面落于人后,自2019年重命名的马来西亚绿色科技及气候改变中心(MGTC),历史是可追溯至2009年的。

绿色就业应享平等薪酬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认为,企业创造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是体面的。

他说,就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说,除了要保护环境、推进绿色转型、缔造贡献,还得给予公正平等的薪酬、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为雇员提供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曾预估,全球至2030年,可创造1亿个绿色岗位,领域除了涵盖能源、农业、制造,甚至还有建筑、服务、医疗。

因此,在Kakitangan.com创办人兼总执行长邱煜峰看来,绿色岗位不一定是数字或理工背景。

他举例,除了像碳交易、自动化等从业员,专职降低企业与社会风险、提升信息隐私相关的岗位,也称得上是绿色岗位的。

随着本地兴起规范化绿色转型的趋势,如大马交易所开始约制上市企业的审计义务,从事审计工作者,未必出身理工科,却也是“绿色就业机会”中必不可缺的要职。

当然,邱煜峰、苏添来等人,皆重申特定岗位,如会计师需专门机构验证,则还是不能排除相应背景或学术基础的要求。

 

绿色技能细分300余类

而Job Majestic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刘楚雯,也在日前由《南洋商报》主办的“绿色就业机会”论坛上,举出了相对讨喜的数据。

“领英(LinkedIn)有这样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范围的‘绿色就业机会’将逐年递增8%之多,所谓‘绿色技能’就能细分出300余类。”

她指,绿色技能还是得分类,其一是“专职技能”如太阳能技术等;其二是“综合技能”如近年热议的软技能。

谢国雄提醒,所谓环境、社会与监管,仅是一组“密码”,因为在这套理念下,需要的是多元技能与背景。

“就像政府颁布的大规模太阳能津贴,其实也不是没有经济方面的支持,不过4家公司,仅1家公司成功落地,其他的都做不起来。”

谋职者的绿色机遇

邱煜峰说:“站在雇员的角度,看ESG的时候,最好不要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而是怎样能够帮助一家企业达到战略目标。你一旦打通这套思维,后续职业发展便会更容易、能力也会更多元。”

劳资关系,一手是雇主提供的平台与待遇;一手是雇员的效劳与努力。

问题是,刘楚雯则观察到:“谋职者对绿色就业机会的意识,还是不清不楚的,那要如何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呢?”

尽管目前恐怕连雇主,都无法明确阐释“绿色就业机会”的工作内容,所以才会造成“不清不楚”的问题。

谋职者最重要的,是详读职务描述,掌握岗位需求、洞悉工作的具体内容后,再参加面试。

不过,她强调,无论招聘或应聘,最重要的是清晰的职务描述,因为岗位需求、工作内容,都能从中查明。

刘楚雯表示,这不仅仅是让雇主觅得合适的人选,也能让应聘者知道自己应该具备哪些技能、是否符合资格等。

针对“绿色职能”的开发与匹配,李兴裕则指,安永去年就跟微软联袂推出绿色技能护照(GSP),为16岁以上参与者,提供免费线上课程。

他认为,类似平台,将能为“绿色就业机会”这般相对新颖的概念,提供相对专业的培训、成为新一代的有利资源。

大马放眼成主导者

团结政府2023年内阁改组后,新科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12月杪,便赴布城打卡就任。

随后,我国便承办了《2024东盟绿色就业机会论坛(ASEAN Green Jobs Forum》。

苏添来表示,大马放眼成为主导者,冀通过上述论坛,跟区域各国商讨绿色就业、人才培训,为绿色经济崛起作准备。

关注绿色就业议题,是沈志强为政府的经济愿景,所作贡献的一部分。他补充,我国愿景由2部分组成,即提高“天花板”和“地板”。

“提高‘天花板’是指借自动化、数字化、高科技、多出口,将工业和中小企业提升到价值链上游,从而提升经济规模。”

他认为,大马须提升技能水平、确保国人为此新兴就业市场准备就绪。

所以,继《东盟绿色就业机会论坛》,本报亦成为人资部的独家承办方,于5月10日,主办了《大马绿色就业机会论坛》。

而在本报新设的视频版播客节目——《钞钱e识》中,郑大勇、谢国雄,也应邀受访,从企业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指路。

雇主应主动推绿色就业

马来西亚创业促进会(PUMM)总会长拿督郑大勇博士认为,企业欲推行“绿色就业机会”,应自上而下的发起倡议,由雇主先采取主动措施。

“如果说是成本方面,大部分的企业目前都是‘看着办’的,毕竟现在的原材料、房地产业、汇率、薪资,样样都很贵。但是,你现在不开始,难道明年的工资、房价、汇率,就一定会改善吗?”

所以,在他看来,企业现在开始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主要目标,应当是为公司增值,从长远角度为正面的发展部署。

对于“绿色就业机会”举步维艰,他认为除了企业开支与成本,还有绿色理念在我国尚缺规范。

市场接受度待商榷

撇开融资遇阻、资金不足,全球法规制度并不统一,外加“绿色漂白”盛行而不受约束,且市场接受度亦有待商榷,都让原就欠缺培训与资源的窘境,更添挑战。

但是,他认为,近年来开始规范化的措施,如企业开始汇整环境、社会与监管报告,其实就能开始让企业相互参考,以此起到涟漪效应。

他也建议产业领组织,为中小企业整合一套准则、终结当前“百家争鸣”的现状,让中小企业主,得以参照标准而推行绿色倡议。

缺专业知识  启动成本高
绿色倡议2大挑战

李兴裕引述大马中华总商会《马来西亚商业与经济状况调查》指,有41%受访者认为,实现绿色倡议的两大挑战,是缺乏专业知识与信息、启动成本高。

另有45%受访者则认为,监督碳排放的层面来说,本地面临着专业人才的窘况。

这就让谢国雄忆起,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早在1994年,便成立了环境暨发展研究所(Lestari),凸显时任政府的远见。

“环境、社会与监管,并非火箭技术,而是一组密码,1人讲、2人传,种子就会撒出去了。”

由此,苏添来认为,政府应当持续跟业界、民间对话。

他提醒,为国家引进外资的,是外销和跨国企业,而正是这些公司,首当其冲地要走在本地绿色革命的前沿。

偏偏绿色岗位的薪酬,可介乎3000至1万6000令吉,换而言之,私企大约就需年耗2400亿令吉,给付雇员薪资。

苏添来指出,大马厂商联合会曾向政府献议,拨款20亿令吉,作环境、社会与监管基金。

另外,该会还曾提出,政府每年拨出200亿令吉,出台40%废品处理津贴。

他认为,政府稍稍提供助力,就能轻易为民企提供一定的支持,随之便能促进本地绿色进程。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为绿色就业做好准备/李兴裕

随着世界转向净零排放和绿色经济,这将导致大大小小的转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所条件和环境、员工的技能和工作、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

绿色转型的规模,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破坏。经济的绿化、商品与服务的绿化以及投资的绿化,在创造新的绿色技能岗位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现有就业岗位的绿化和替代,以及部分岗位的破坏。

绿色工作

什么是绿色工作? 缺乏普遍接受的定义或公认的绿色工作和绿色技能分类方法。 这可能会导致混乱和潜在的"绿色清洗"。

国际劳工组织将绿色工作定义为对人类、环境和经济有利的工作。 绿色工作是体面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随着经济和商界准备进行绿色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科技变革的挑战,绿色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对绿色技能的需求正在上升。

1亿新岗位

绿色经济转型正在推动制造业、农业、医疗保健、建筑和金融等传统行业以及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环境服务、可持续城市发展、防洪与侵蚀控制,以及新兴绿色行业等绿色就业增长。

此外,特别难以减少的行业(包括重型卡车运输、航运、航空、钢铁、化学品和石化行业)的绿色转型,也创造了绿色转型工作岗位,需要对现有工作岗位进行再培训和技能提升。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到了 2030 年,可能会创造约 1 亿个新的绿色就业岗位,从而净创造 2500 万个就业岗位。 能源领域实现永续发展,可创造1800万个就业岗位,循环经济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

2023 年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指出,对绿色技能的需求增长超过了供应增长,加剧了即将出现绿色技能短缺的可能性。

过去两年,在接受调查的 48 个国家中,劳动力中绿色人才的比例中位数增长了 12.3%,而需要至少一项绿色技能的职位发布比例增长了近两倍,中位数增长了 22.4%。 2018 至 2023 年间,绿色人才比例每年增长 5.4%,而需要至少一项绿色技能的工作岗位比例增长 9.2%。

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技能需求,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方法,包括教育和培训、行业合作以及对企业技能需求识别与预测的政策支持,并为劳动力配备建设可持续绿色未来所需的技能、能力和知识 。 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利益相关者须制定法规、计划和政策,促进绿色技能发展,并创造员工过渡到绿色工作的各种途径。

大马绿色经济议程完善

对于马来西亚来说,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须认真进行政策评估,并做好准备,培养能帮助经济和企业向可持续增长过渡的绿色劳动力。

大马拥有完善的绿色经济议程,可追溯到2010年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和2020年国家环境政策,重点关注环境管理、有效的资源管理、加强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私人领域 所扮演的角色、承诺与公信力,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第11大马计划(2016至2020年)和第12大马计划(2021至2025年)进一步强化了绿色经济议程,概述了追求绿色增长,以实现可持续性和复原力的战略主旨。 重点领域包括加强绿色增长的有利环境、采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理念、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自然资源,以及加强抵御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能力。

国家绿色科技政策、1974年环境素质法令、2018年绿色政府采购指南、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EM)和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强化了国家计划,以制定总体方向和举措 以及支持所有利益相关者实施环境可持续性的推动者。

大马对绿色工作的定义,是以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为指南,即绿色工作是有助于保护或恢复环境的体面工作。 政府已对其中一些绿色科技新兴产业启动了职业分析。 2011年绿色科技工业职业架构项目(2011)鉴定了各个可能利用绿色科技职业的主要领域。

6大关键领域

第一个迭代架构鉴定了能源、制造、交通、建筑、废物和水等6个关键领域,并找到了 71 个可归入绿色科技的职位。

第二次绿色科技职业框架仅关注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并鉴定了 112 个职业。

环境和水务部(KASA)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是绿色就业入口网站,设定到了2030年提供超过2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的目标。M

YFutureJobs的数据显示,到了去年,已提供3万个绿色就业岗位,

政策制定者和商界如何增加绿色就业岗位的数量?

落实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和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以加速经济和工业的绿色转型,将吸引高达1.3兆令吉的新绿色领域潜在投资,预计将在2050年创造31万个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利用广泛的政策干预、法规和环境标准、绿色税收以及融资措施,来支援和奖励私人领域和商界进行绿色转型,其中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更多地采用清洁和无害环境的科技与工业流程。

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和公共房屋开发,扩大绿色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投资于防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农业,以创造可持续粮食安全, 所有这些公共投资,都将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提供贷款和补贴

此外,政府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以合理的利率提供贷款和补助金,用于投资绿色项目,如可持续农业、可再生或低碳排放科技、智能政府和私人建筑、私人房屋、公共走道和脚踏车道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

政府可以向私人领域发出决定性的政策信号,表明其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繁荣。例如,提供税务优惠、补贴和拨款,支持行业、研究机构、学术机构和私人研发公司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创新并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废物管理和能源效率等变革性科技 。

绿色补贴和退税,以刺激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能源及节能设备和电器等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将增加对绿色技能的需求,并鼓励供应商进行技能改造。

企业须承诺为员工装备绿色技能,以激励和留住人才,同时展示绿色途径中良好的职业前景。

此外,企业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向员工传达了有关其 环境、社会与监管(ESG) 价值观的强烈信息。

提高技能

提高技能是绿色转型和利用人工智能潜力的关键。 绿色技能是培养一支能帮助企业绿色转型的劳动力队伍所需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于培训和发展绿色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技能和培训发展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对于建立有弹性的绿色和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技能的绿化必须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来实现。

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须提供必要的绿色培训和职业道路、针对特定领域的再培训、为劳动力设计量身定制的各项有效计划。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