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继千年佛寺又有大发现 吉打遗址坐佛像出土

(槟城26日讯)继去年在吉打州铅县的武吉皂礼发现千年佛教寺庙建筑后,研究人员最近又有重大发现,即在日莱峰以北的遗址发现一座成人体型般大小的坐佛像,此遗址的历史甚至比印尼婆罗浮屠寺庙群及柬埔寨吴哥窟更久远。

根据考古学家的测量,上述处于盘坐冥想姿势的佛像高度是78公分(从膝盖算起至头部),肩膀宽度45公分,而佛像所坐的莲花座则有12公分高。

佛像已被移到理科大学展开进一步的修复工作。此佛像今日首次公开给媒体拍摄,佛像非常完整,就连袈裟纹路、面部表情仍然清晰可见。

根据研究,铅县这个佛教遗址估计建于公元7至8世纪。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秘书长拿督罗斯兰阿都拉曼在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婆罗浮屠寺庙群是于公元8至9世纪间建成,而吴哥窟则是在公元12世纪建成,以此推算,武吉皂礼佛教遗址的历史比婆罗浮屠及吴哥窟更久远。

他指出,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人员这次获约30万令吉拨款,在武吉皂礼进行约1年的考古工作。在第一期及第二期考古遗址,他们也发现佛像,可惜四肢已支离破碎,必须修复。

他说,第三期遗址所出土的佛像是当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尊,包括头部、颈项至以下的部份都安好无损盘坐在地面。

他指出,该佛像以灰泥(石灰、水和沙掺和)材料制成。为了保护佛像的完整性,考古队使用了近2周时间,将佛像慢慢移出。

罗斯兰说,佛像旁边也发现刻有古梵文的石碑,而通晓古梵文的专家目前正研究该古梵文内容并进行翻译。

他指出,理大考古队在之前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座佛教遗迹及3尊佛像。不过,据了解在古代的佛教遗迹中,一座遗迹的四面应各有一尊佛像。

去年9月,国家文物局和理大全球考古中心宣布在武吉皂礼发现最大且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的佛教寺庙建筑。

当时团队也发现2尊保存完好的真人大小的灰泥雕像(石膏),其建筑结构与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和西爪哇发现的室利佛逝王国文物相同。

更多文物将出土

“还有2到3座遗迹要挖掘,接下来或许还有更多的文物出土。”

罗斯兰说,武吉皂礼考古遗址曾经是重要的宗教圣地,至今已发现3个古梵文石碑,相关石碑中主要记载着佛教教义,当中包括佛教因果及特质等。

他指出,将这座新发现的佛像与尤其是来自印度、印度支那和马来群岛文明的佛像相比,可以为古吉打的社会,尤其是宗教、文化以及在艺术和技术方面与外界的联系提供重要的见解。

“此遗址的考古发现,也可为古吉打王朝在东南亚航海贸易地位上,带来全新的历史诠释。”

出席者包括理科大学校长拿督斯里阿都拉曼、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院长谢明训教授、吉打州秘书代表祖乃迪、国家文化遗产局代表莫哈末慕德。

婆罗浮屠寺庙群在1991年第1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通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印尼第一个世界遗产。

吴哥窟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视频推荐 :



反应

 

要闻

经济部:瞄准赤贫率高区 政府除贫专注砂沙丹吉

(吉隆坡1日讯)政府正重点关注赤贫比例高于全国水平的州和直辖区,例如沙巴、吉兰丹、砂拉越和吉打,以减少全国的赤贫。

经济部副部长拿督哈妮法泰益说,政府确保更多赤贫目标群体参与各部门和机构在全国推行的消除赤贫计划。

“政府仍致力于消除赤贫,不分种族、州或直辖区背景,以实现包容性发展的目标,并确保没有人被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主流后面或被边缘化。”

她今天在国会下议院问答环节,回答国民联盟巴西马区国会议员阿末法德里有关政府零赤贫举措瞄准的州区,以及行动方案的提问。

在行动方案方面,哈妮法表明将优先考虑加强基础设施供应、优化经济潜力、改善获得社会服务的机会、加强包容性发展,以及加强联邦机构与州政府之间的合作。

“这旨在增加准入和增长机会,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创业精神和生活水平。”

此外,她说,政府还拨巨款通过各部门和机构推行扶贫计划,包括创业计划、人力资本,以及专为赤贫家庭一家之主 (KIR) 而设的其他增加收入计划。

“例如,政府推出多项创收计划,如隶属经济部的人民收入倡议 (IPR)、隶属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赋权城市社区经济计划(PEKB),以及首相署执行协调单位下的昌明关爱措施(Usaha Kasih MADANI)。”

哈妮法说,除贫重点还将放在家庭成员(AIR)身上,从而协助他们的家庭摆脱贫困,减少世代贫困的问题,如提供在职培训和合适的技能培训,确保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

她说,政府也与社险机构合作推出就业匹配计划,以确保贫户目标群体找到工作并摆脱贫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