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多管齐下推动减塑/曾志涛

最近,一项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针对109个国家微塑料摄取量的研究发现,我国在全球人均饮食微塑料摄取量中名列前茅,平均每天摄入约502.3毫克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主要来源于塑料垃圾的降解以及日常用品中的塑料微珠。

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食物、水和空气,并可能引发各种疾病。除了对健康的影响,微塑料污染还对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可能导致物种病变和生态系统失衡。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AP)的报告,我国每年生产16万1000吨塑料废弃物,其中塑料袋占最大比例,约35%。

此外,我国每年有超过3000吨塑料排放到环境中,相当于每人每年1.68公斤。乱扔垃圾是塑料污染的最大来源,占64%,其次是非法倾倒大型垃圾(15%)和等待收集的垃圾外泄(15%)。

为了应对塑料污染和危害,希望联盟第一次执政时制定了《2018至2030年零一次性塑料路线图》,旨在以综合和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

在这项计划开跑后,一些百货公司的收银台已停止发放一次性塑料袋,一些则对一次性塑料袋征收20仙的污染费。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在推动减塑方面,政府的政策固然重要,但民众和企业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民众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减少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袋,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

在瑞典,家庭垃圾分类系统极为完善,绝大部分家庭都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瑞典的垃圾回收率高达99%,其中超过50%的垃圾被用于能源回收。

当然, 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塑料使用,推广可降解材料的使用。

德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绿色点计划(Green Dot Scheme)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根据该计划,企业生产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包装废弃物条例,并负责回收自家的废料。这不仅提高了垃圾回收率,也促使企业采用更环保的包装材料。

此外,政府应增加对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塑料污染。例如,荷兰发明家柏杨·史莱特(Boyan Slat)创立了The Ocean Cleanup项目,通过自动化设备大规模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废弃物,取得了显著成果。

同时,教育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减塑的醒觉,如将环保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校园环保活动,每周举办一天“无塑料日”活动,规定学生在这一天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并从学校食堂和校园商店开始减少塑料使用,潜移默化地减少塑料产品的使用。

综上所述,减少塑料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和你我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的减塑策略,我们才能及时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危害,确保一个更安全、可续的未来。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塑料产能过剩 全球贸易又一挑战

(北京2日讯)在国内需求疲软之际,中国激增的塑料供应存在着溢出风险,进而对全球其他地区构成新的贸易挑战。

随着生产商减产,中国庞大的石化行业中部分企业产能开工率仅有五成。但由于行业仍在扩张,这类限制越来越难以为继。

荣鼎集团研究美中关系和中国产业政策的副总监查理韦斯特表示,这是继钢铁、太阳能电池板之后,中国的结构性失衡明显溢出到全球市场的又一个例子。 

过去十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塑料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中国对塑料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炼油厂应对电动汽车兴起后运输燃料市场预期中的下滑。

巨大的产量和疫情后的低迷需求意味着利润率微薄,但企业仍在继续生产,希望保住现有的市场份额。

从电池到绿色能源技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

风险未被重视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中国能源研究项目主任米哈尔迈丹指出,中国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似乎是一个未受到充分重视的行业风险,且西方业界低估了可能出现的过剩产能的数量和质量。

眼下,工厂通过短暂停工和低开工率来应对供应激增。但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石化企业高管和行业分析师表示,供应过剩情况将会加剧。

许多产品的过剩足以使中国成为重要出口国,有可能加剧目前的贸易紧张局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