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多近10万人受骗 大马网络诈骗损失32亿

亚洲特许银行家协会举办国际金融犯罪与恐怖融资大会(IFCTF),马祖尼山(左五)与一众行业代表。左三起为国家银行助理总裁阿都拉曼及亚洲特许银行家协会主席丹斯里阿兹曼。右为亚洲特许银行家协会总裁凌爱德华(译音)以及拉迪娜高斯。
(吉隆坡19日讯)亚洲特许银行家协会(AICB)指出,最新数据显示,自2021年至今年4月,我国因网络诈骗损失高达32亿令吉,受害者超过9万5800人,而2022年的损失则为8亿400万令吉。
今年上半年,我国网络诈骗案件达1万4490起,损失超过5亿8100万令吉。
全球方面,去年诈骗和银行欺诈的损失高达4856亿美元,金融机构面对严峻挑战,需加快识别和防范各种欺诈及网络威胁 。
办国际金融犯罪大会
为应对这一挑战,亚洲特许银行家协会与合规官员网络小组(CONG)于本月19日至20日,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举办国际金融犯罪与恐怖主义融资大会(IFCTF)。
大会主题为“打击金融犯罪与反洗钱/反恐融资/打击非法资金流动:技术深度剖析”,通过全球和区域专家主持的系列大师班,为金融业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提升防范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家银行副总裁拿督马祖尼山表示,打击金融犯罪需不同机构的快速反应。国家诈骗应对中心(NSRC)和金融领域网络威胁情报平台(FinTIP)等平台汇集金融领域参与者、执法机构及电信公司,以便迅速应对形势变化。
亚洲特许银行家协会主席丹斯里阿兹曼哈欣强调,银行业在保护国家金融体系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为帮助会员应对金融犯罪,该会推出了多项新课程,并推出了大马金融领域第一个未来技能框架,以提升银行业专业水平和人才竞争力。
合规官员网络小组主席法拉迪娜高斯指出,打击金融犯罪需金融行业、监管机构、执法机关和全球组织的团结合作,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知识才能有效应对犯罪威胁,保护金融体系完整性。
此次大会吸引了700多名金融机构代表分享应对金融犯罪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的防御能力。
视频推荐 :
首季网络诈骗逾1.2万宗 损失高达5亿令吉

示意图(图取自canva)
(吉隆坡18日讯)武吉阿曼商业罪案调查局代总监拿督罗海米披露,今年1月至3月,全国在短短三个月内共发生1万2110宗网络诈骗案,造成高达5亿7370万令吉的损失,显示诈骗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阳光日报》报道,网络诈骗主要涵盖六种手法,分别为电子商务诈骗、电信诈骗、虚假贷款、电子金融诈骗、爱情诈骗及虚假投资。其中,以电子商务诈骗的增幅最为显著,案件从去年的2116宗增加至2535宗,增长了19.8%。罗海米指出,此类案件的激增,与越来越多消费者在开斋节前选择线上购物密切相关。
“与去年同期相比,网络诈骗案件共1万715宗,今年是比去年增加了1395宗或13%。”
在所有诈骗类型中,电信诈骗的案件最多,共有5214宗,其次是虚假投资2026宗、虚假贷款1404宗、电子金融诈骗711宗,以及爱情诈骗220宗。罗海米表示,这些诈骗类型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介于1.6%至17.1%之间。
“此类案件增加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日渐普遍使用在线平台,尤其是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开斋节前线上购物。”
“资讯科技的迅速发展及人工智能的使用,也是造成诈骗案件激增的原因之一。”
罗海米指出,诈骗集团如今已开始利用技术手段,如伪造数字身分、钓鱼网站、自动对话机器人(chatbot)及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来误导和欺骗受害者。
“生成式人工智能也能制造出看似真实可信的内容,使受害者更难分辨真假信息,从而更容易中招。”
他指出,资讯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导致诈骗手法日益复杂、案件数量持续攀升的主因之一。诈骗集团如今不仅能伪造数字身份,还会利用钓鱼网站、自动对话机器人及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看似真实的信息迷惑受害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更使诈骗内容具备高度仿真性,进一步降低民众的警觉心。
罗海米提醒民众,在进行任何线上金融交易前,务必核实对方背景或涉及单位的真实性。他也鼓励用户使用警方提供的“SemakMule”官网查验可疑账号,并浏览商业罪案调查局官方网站或相关机构网页,获取最新的防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