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中国企业价值VS价格/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任谁都不曾想过,中国市场会有这样的一天。

它大概就像刚刚迈入耳顺之年的老先生,步伐疲惫、身子拖沓、语气迟疑、眉宇之间透露着一言难尽的心事,其苍郁的脸色让人惦记难忘却又不忍打扰,只好默默关注的同时却又绕开而行。

中国的商圈看似还是一如既往的活跃,但其实是因为许多企业老板被内心的焦虑驱动支配着身躯,他们几乎不放过任何串门子的机会,这四处走动探听打点的身影比过去参加什么酒局饭局的时候,都还来得殷勤频密,但却只在交谈之间再三笃定了其颓势倦态,即使花钱参加展会,其作用也很一般,事倍功半。

除了直播经济之外,其所接触的渠道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呈下滑趋势的,大卖场、商场、连锁、便利店等,无论客流量还是人均消费,目前都只回到疫情之前的一半左右,对,别说增长,要持平也很难。

销售数字上升

线上平台即使销售数字上升,毛利空间也是下滑的,你看看谁是中国最新的首富就知道啥情况了——拼多多,其核心不是大促销大优惠,而是“以量换取匪夷所思的便宜”。

拼多多在今年第一季的平台收入是868亿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 130%,而净利润竟高达30%,即2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这是什么概念?

一般来说,中国电商平台都会有个规定,其产品的售价要比线下渠道优惠至少约20%,产品卖掉之后,一般还要再征收约20%的费用,以及一定数量的广告赞助或参与一定次数的促销活动——如果经过这一切的折扣之后,拼多多还有高达 30%的净利,那你觉得商家甚至是厂家还会剩下多少?

许多中国大品牌(尤其是餐饮及茶饮、咖啡连锁等)纷纷走出大陆,在东南亚设立办公据点以及扩充店面,倒不是因为潜力人口市场等因素,而是大陆已经“卷无可卷”,海外市场反而不需太费劲就可以获有颇为可观的毛利,短期来说不失为一条出路。

当然,中国市场还是充满机会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不纯粹靠卖产品挣钱,他们培育了一个又一个庞然大物,以其市场给予的“价值”,换来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价格”,所以即使账面上赔钱,也可以屹立不倒,甚至还可以冲出海外,在不同的地方复制、融资。

反观本土企业,大多数都还在挣那微薄的产品差价的钱,没有额外的价值,自然就不存在额外的价格。

视频推荐 :

 

ADVERTISEMENT

 
 

 

反应

 

在商言商

出口这件事/郑喜文

产品出口这件事,跟把话说出口一样,在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进行的话,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

第一件要考量的是,你家产品真的适合出口吗?

先撇开出口哪个国家不说,按一般情况来说的话,保质期低于12个月的,建议还是先专注本地市场,因为出口程序繁杂,七除八扣,即使邻近的中国,加上船期和清关等都会用掉约2个月左右。

其次,你家工厂的产能还剩多少?是否准备扩充?

如果工厂刚建好不到一年,建议还是先专注本地,工厂需要足够的生产数据,品质和品保经理才经得起考验,因为出口的状况和环节太多了。

很多时候消费者或进口商投诉产品有品质问题,但工厂的生产记录及留样的参数却都符合规格标准,彼此之间缺乏的除了信任以外,也缺乏了处理中间这一大截包括物流搬运仓库储存条件等整个供应链的经验。

探索进军邻国市场

如果工厂的产能还有一大半,建议可以探索进军邻国市场的条件,你会发现,产品进场条件一点都不友善。

如果工厂产能已有七成饱满,而你又不准备扩充的话,你大可直接跳开中国市场,找几个货币不同的国家,透过汇率差而卖个好价格(如中东、澳洲等),在产能饱满的情况下,好价比好卖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你有打算经营自己的品牌吗?这可算是灵魂拷问,回答“有”的朋友,不见得有品牌意识,甚至有的连商标都还未注册;回答“没有”的朋友,绝大多数是出于资金投入上的考量,只想透过生产和买卖赚个差价,其他的就交给进口商——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如果连你也不想理会,为何进口商会比你的生意更着急呢?是因为你的性价比还是产品的差异化?

如果你拥有其中一项,为何不选择培育自己的品牌?如果其中一项也没有,为何你的进口商会选择你?

工厂也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因为出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出口贸易跟经营本地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旦你选择出口,你就是跟来自其他国家当中最优秀的行家切磋,不止,你也跟当地最优秀的品牌竞争——在想着把对方给放倒之前,不如先问一下自己,要怎么才能稳住双脚?

到最后你会发现,不足够优秀的话,即使海外的市场再大,基本上也跟你没啥关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