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实体会议终于回归/万年船

基于冠病大流行的威胁,群众必须保持距离,同时不鼓励太多人密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

当时,大马交易所为了避免疫情扩散以及波及许多投资者,推出了虚拟会议这个概念,提供公司进行股东大会另一个选择,也让公司有个缓冲的机会来符合上市条规。

不知不觉,这个应急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四个年头,冠病的威胁更已经缓和下来了。

虽然冠病的变种或者其他传染性的疾病或病毒一直都存在,但是,就好像当年的SARS一样,大家几乎已经向冠病挥别,更希望回到冠病之前一样的生活,经济也重新复苏和振作,让那段时间成为我们人生的留白。

毕竟,日子必须过下去,我们不能永远过着隔离的日子。

大马交易所和证券监督委员会,在8月30日联合发布一份文告,宣布所有在大马上市公司,必须在2025年3月1日开始,以实体或混合的方式召开股东会议。

维护股东神圣权利

文告说,股东大会是董事部和管理层参与的重要会议,国内外的投资者也表示,他们更喜欢混合会议或实体会议,因为这可以促进透明度和问责制来加强良好的监管。

大马交易所表示全力支持混合方式,因为它在可拜访性和参与度之间取得了适当的平衡,所以它将以身作则,确保所有股东享有更大的可拜访性和包容性,以增进信任和更具参与度的对话。

实体会议维护了股东神圣的权利,确保没有人因技术障碍而被排除在外。虽然虚拟会议提高了可拜访性,但上市公司应努力以混合模式或至少以实体形式举行股东大会。这将确保有意义的股东参与和保障股东权利,并维护股东大会程序的完整。

混合式成本较高

换句话说,在明年3月1日开始,实体会议是最低的要求,而最好可以混合式进行。万年船相信,这是基于一些公司滥用虚拟会议的权利,有意忽视股东们尖锐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一些公司一早表明,如果在会议中“不够时间”回答股东提问,将以书面回答问题。

这歪曲了股东会议的意义,如果股东的提问可以事后处理,那么,股东大会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既然这个重要会议的问答程序不被重视,股东何必在会议才提出问题呢?

股东大会有限定时间的吗?虚拟大会之中,董事部可以用权限之便,否决了股东提问的权利,以及回避问题。

如果是实体会议,只要股东提出反对,那么提问就不能草草结束。这或许是当局发现的问题所在。

但是,虚拟会议也有一些好处是值得赞扬的,比如,身在远方(甚至的海外)的股东得以参与会议,以及会议比较省钱,也更能够预算出现的股东人数。

此外,也避免了另一批忌讳见到股东的公司,将会议移师到偏僻遥远的地方举行会议。

对于想出席股东会议的股东,两者皆有好坏。就如交易所所说,以混合式方式进行,可能两全其美,但是在举办成本方面,却比较昂贵。如何促进企业监管,还需交易所拟出一个更可行的方案。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名家专栏

力事大股东惹官非/万年船

向来低调的力事(REXIT)本周股价突然下跌,引起市场揣测。力事的业务为提供IT服务给保险和金融行业,多年来作风稳健,同时乐意将所赚到的盈利以高股息回馈股东,是追求高股息的投资者的选择之一。

公司在2020年的冠病危机期间一度挫跌至42仙,不过随即迅速反弹,股价涨到1令吉以上。由于近年来更是的股息皆有3-5仙,因此不排除价值投资者趁低吸购。

原本无风无浪,大家审阅公司业绩,一年又一年的安心领取股息。不过在今年年头出现了一个变化。公司的大股东拿督张翰强以每股85仙脱售手上股票,全面退出该公司。接手的新股东为拿督萧锦申,联合Metaco资产控股和Bemas控股一起买入了力事53.27%,触发了强制收购的条例,必须向其余小股东献购力事股票。

唯其85仙的收购价比当时92仙的市价低,接受收购的小股东并不踊跃,最终只有0.01%的小股东接受收购。

收购完成以后,力事的旧班底全面退出公司董事部,由新大股东接任。接下来两个季度,公司业绩如常,在2024年8月宣布的2024年全年业绩里,营业额和净利皆创下新高,预期其股息也可能再次攀升。

正当一切新旧董事替换顺利的时候,却传来其大股东在新加坡被控共谋交易个人资料罪名成立,可能面对坐牢刑罚,目前正向法庭求情,斟酌以罚款轻判了事。这和公司大股东兼执行主席近日突然以“专注个人事业”呈辞的时机不谋而合,引起了阵阵揣测。

面对更大下行考验

而其股价也受到传言冲击,跌到75仙,一旦消息得到证实以后,可能面对更大的下行考验。

在公司受到大马交易所询问公司时,公司没有列明交易所的问题,只宣布公司在内部审查之后,将聘请独立网络安全审计公司来审计公司的信息没有泄露,并没有清楚交待为什么突然有此一举,更加让人疑窦丛生。

按照上市条例,公司面对重大信息时,必须向大马交易所即时披露及报备。如果上述案件属实,公司不尽快如实披露,可能会遭到交易所的责问和谴责。如果这是谣言,公司也应该向公众澄清并言明事实,以免谣言越传越凶,影响股价。

无论如何,新股东接手不满一年,就发生这事情,不管真伪,确实让小股东担忧,急需公司的进一步说明和安抚。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