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德国在中国市场战略调整/安邦智库

就德国而言,在西方主要大国中,德国拓展对中国经贸关系的起步最早,投入最大,对华经贸合作最为深入,对华经贸依赖也最为深刻。

通过全面分析德国政府的相关文件和智库报告,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发现,就德国政府和企业界看来,近年来中德-中欧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对抗性有所加强,经贸关系政治化的风险有所凸显。

同时,疫情期间中国几度的全国大封锁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运作形成了明显的扰乱效应。

此外,哈以冲突和红海危机又对中国到欧洲的海上供应链运作形成了明显的妨害效应。

两大思路调整

因此,德国必须对自身在亚洲的供应链(中国为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主要思路有两大块:第一,将中国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市场,而不再是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所有在华德企坚持在华生产,在华销售,一切活动面向在华市场;所有德企在华分部逐步走向独立经营和活动,一旦中德-中欧关系全面恶化,在华德企能够全面切断和德国本部的业务关联并转为完全独立活动实体。

第二,将高度集中在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向中国周边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分散,形成“中国+1”的新布局,中国市场被逐步排除出德企的全球运作链条中。

德美更亲密

同时,德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深层次变化已经逐步凸显。客观比较来看,中德(欧)经济关联依然逊色于德(欧)美。德国官员和商界领袖经常表示,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2022年,中德商品和服务贸易额为3484.5亿美元,比美德3941.5亿美元的贸易额少了约10%。

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在2023年都有所减弱,而美欧贸易则有所增强。就德国的大型企业而言,无论是福士伟根汽车还是巴斯夫化工,其对华年度投资总额占其全年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约为1/3至1/4之间,这一比例纵然很客观,但也没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由于俄乌冲突,德国天然气供应的主要来源国转为美国,这也意味着在能源供应上,德国越发依赖美国。并且,伴随着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提出的“密接生产模式”的推进和深化,德国甚至整个欧盟的经贸合作重心大致都会进一步向北美偏移,美国对德经济影响力会持续强化,德美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会进一步超越中德。

今年上半年,德国对波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超过了对华总额。

中国+1

并且,德国正在坚定且积极地推进“中国+1”战略。近两年,德国不少业界人士均表示,印度和越南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暂时均难以完全替代中国的地位。但是,德国对两国的投资态势和投资态度同样很积极。

同时,借助欧盟的合作框架,德国在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加大了对关键金属矿藏开采和贸易的合作力度。这些动向表明,中国产业-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绝对的,德国一直在积极努力地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只是这需要时间。

再者,中德经济面的摩擦性同样在增加。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K)今年的报告认为,中国99%的新能源企业均得到了政府大量的补贴,这些构成了对德国-欧盟相关产业的严重冲击,使得欧洲企业在价格上无法竞争。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正在趋于疲软,消费正在持续走弱,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不理想势必会影响到在华德企的盈利,而一旦在中国赚不到钱或者逐渐难以赚钱,很难想象德企会愿意继续深耕中国。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反应

 

名家专栏

美联储长期政策利率分析/安邦智库

11月7日,美联储举行了利率决策发布会。尽管美联储的决议声明重点始终围绕在“通胀”“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上,但在美国总统选举刚刚尘埃落定之际,“特朗普”成为美联储新闻发布会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话题。

考虑到特朗普大选前频频对美联储的决策表达不满,甚至曾一度扬言要“开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这场发布会上,人们高度关注特朗普这位当选总统与鲍威尔之间的争议性关系。

实际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原本就是特朗普选拔的人,只是后来特朗普认为鲍威尔被推上去后“不听话”了,在货币政策上存在分歧。

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特朗普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真正构想以及他的团队所推荐的政策,而不在于美联储和鲍威尔。

绕不开美联储政策

不过有一点很麻烦的是,特朗普对于美国经济的任何思考和政治承诺,要想实现,同样也绕不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这就让“特朗普-鲍威尔”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

那么,如果将特朗普的宏观经济政策放在一个货币政策框架里面考虑,特朗普可以有何选择呢?

这仅有三种可能性:加息、减息和维持大体稳定。特朗普必须从这三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让货币政策可以实现他在大选中的政治承诺——“让美国再次伟大”。

大选中,通胀是一个刺激性问题。实际民主党拜登-贺锦丽的大选,就是因为通胀问题而崩溃的!虽然这是一个被普遍估计到的问题,美联储、拜登政府部门以及民主党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也提供了数据配合,竭力粉饰这个话题的刺激性,但最终结果,还是美国“山河一片红”。

因为数据的“表面科学性”(如通胀的同比下降),终究无法冲刷人们的切身感受。所以,抑制通胀是特朗普政策的首选目标,他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问题是,如果抑制通胀而加息的话,那么这是用经济萎缩来压抑通胀,虽然通胀水平会下降,但经济必定放缓,工作机会将会减少,不过理论上有利于美元汇率的上涨。

当然,利率维持不动,也是一种考虑,但政治成本高昂,等于不做什么事情,给民主党提供了很好的攻击借口。

那么美联储和特朗普会选择哪一种道路?特朗普别无选择,他要实现政治承诺和自己的政治抱负,唯有选择不断地减息。

因为减息能够导致美国买车和买房的成本降下来,经济会更加具有热度,人们的工作机会多,失业率下降,收入会更高,当然理论上美元汇率会变软(实际不一定,因为有关税、GDP增长率和其他措施配合),通胀水平也会高一些。

不过,人们因为收入的提高,日子可以过得更加舒服一点,这或许可以相对冲刷掉通胀数据有点难看的毛病。

料不停降息至1.75%

所以,特朗普的政策抉择大概率一定是要求美联储减息,不断地减息。大概在特朗普执政的4年周期里面,减息会减到什么程度呢?在这4年时间里面,联邦基金利率大概要减息到2%—2.5%的政策利率水平。

这样的利率水平,实际已经考虑到金融体系对疫情恢复的需要,否则甚至还可以出现更低的利率水平。因为在疫情之前美国的商业利率就是1.75%左右,并且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是一个可供参照的目标。

按照这样的评估,大致美联储要从现在的联邦基金利率4.50%,按照每次减息一码,4年中总共要减息10次,甚至更多。

事实上,美联储已经在11月7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50%至4.75%之间,这是美联储今年第二次降息。然而,这很有可能只是美联储的减息进程的一个开始。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newsletter anbound.com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