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数字银行掀高息存款战 理财专家:小心引发套利行为

独家报道:何燕羚

(吉隆坡3日讯)数字银行再掀“高息存款”热潮,继早前国内首家数字银行GX银行(GX Bank)开业推出高达5%的存款利率,掀起“存款潮”后,另一家数字银行Boost Bank也于本月初加入战围,同样推出5%存款利率来“吸金”,令市场再一次掀起“存款潮”。

社交媒体上已有很多网民留言,将把存放在GX银行的存款“搬到”Boost Bank,显然GX银行当时吸纳的客户,很大部分是被高利率吸引,并非要享用数字银行的真实服务。

国家银行共发了5张数字银行营运执照,至今仍有两家尚未上线,包括新加坡冬海集团(SEA)与杨忠礼电力(YTLpower,6742,主板基建股)组建的财团,以及KAF投行领军的团队,市场关注两者是否会以同样的高息策略打开市场。

数字银行通过科技带动整体营运成本下降,往往有能力提供更高更诱人的存款利率给客户,当能享有更高的利率收益,民众肯定愿意存放更多的存款。

不过,经济学者和理财专家警告,利用高利率吸纳存款的噱头,容易引发套利行为,或导致资金流动失衡,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

利用高存款率吸引顾客

以国内首家数字银行GX银行为例,“开业”时推出高达5%的存款利率,立刻掀起“存款潮”,民众即使对数字银行的操作尚一知半解,也不顾一切要把钱存入,让GX银行迅速积累庞大存款资金,短短两周内吸引了10万名客户。

早前该银行更透露自面市以来,已有超过80万名用户通过存款利率,赚取高达2900万令吉利息,说明高利率宣传策略奏效,能快速吸引市场目光。

然而,GX银行很快把利率调低至3%,再从本月1日开始进一步降至2%。

当市场原以为数字银行领域将恢复平静,竞争对手Boost Bank却于本月推出5%的存款利率,市场再一次掀起存款潮。

吴林泰:短期策略吸引用户

差异化服务才能突围

数字银行接二连三推出高息存款,市场是否意识到背后的隐忧?

马来亚大学经济学院高级讲师吴林泰博士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营销策略,试图通过极具吸引力的利率快速吸引用户,属于短期性质。例如GX银行,其存款利息本月开始就从原本的5%高利率,大幅度调低至2%,这种逐步调低(利率)的现象表明,高利率仅是吸引用户的短期策略。”

银行有成本压力

“高利率是一把双刃刀,确实能迅速积累存款,但不可避免会给银行带来营运成本压力”

他指出,国行的基本贷款利率(BLR)约为3%,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介于4.5至5.5%。数字银行提供远高于市场的存款利率,容易引发套利,民众可能会从低息贷款中借入资金,再存入这些高利率账户,借此赚取利差。

他提醒,这种套利行为一旦加剧,市场的资金流动性会变得不平衡,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

他直言,银行不可能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利息,这会增加资本成本和减少投资回报率,最终损害银行的盈利表现,只能作为初期吸引用户的营销手段,难以为数字银行的长远发展提供稳固基础。

“从长期经济效应看,数字银行必须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服务、提高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不是仅仅依靠高利率的短期吸引策略。”

萧伊妗:高息存款不长久

理财观念寻长期保障

数字银行的高息存款非长期存在,理财师不会视之为主要的理财工具。

要寻求长期保障

特许财务规划师萧伊妗接受《南洋商报》电话访问时说,数字银行推出的高利率存款,纯粹是开业初期吸引民众,利率不可能长期都维持在高水平,这种不稳定的利率波动,作为理财师,不会因为“贪图”高利率,而作为理财工具。

“正确的理财观念,是寻求长期的保障,也不建议民众,因为高利率,而把存款搬来搬去,一个不小心,存款被套牢了,更加得不偿失。”

他说,市面上未有专业工具可让民众比较各银行的利率水平,不建议频密搬动存款,利息收益随时越搬越差。

她指出,若民众要把数字银行纳为理财工具,应该以数字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为主要考量,不是把存款利率列首位。

视频推荐 :

反应

 

在商言商

数字银行Vs.传统银行,你存对了吗?/李亿敏

作者:李亿敏(PIDM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转型长)

今年我与几位同学发起大型高中同学回母校聚会,打算召集同届的所有同学回校。除了让大家叙旧联络感情,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为母校募款。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特别设立一个数字银行账户,以方便同学们缴交聚会费用及募款。

然而在过程中,有些同学对数字银行的概念感到困惑,甚至质疑正规性。还有人误将数字银行与电子钱包混淆,担心数字银行的存款是否受到存款保险机构(PIDM)的保障。

面对这些问题,我想乘机为大家详细解答,消除疑虑。

首先,我们要厘清电子钱包(e-wallet)与数字银行(digital bank)的区别。电子钱包本质上是一种数字支付工具,主要用于日常支付、线上购物、账单支付及快速转账。

电子钱包的运作不需要完整的银行牌照,因此无法提供传统银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此外,电子钱包的服务提供商并非PIDM的成员,因此存放在电子钱包里的资金并不受存款保险保障。

相比之下,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一样,都是提供完整金融服务的机构,并受到政府严格监管。数字银行具备银行牌照,可以接收存款、提供贷款、办理汇款及投资服务等。

事实上,传统银行和数字银行同样具备银行功能,但在运作模式上有所不同:

1. 传统银行

●设有实体分行和柜台,客户可亲自到银行办理业务。

●提供面对面人工服务,适合有复杂金融需求的客户。

●营运成本较高,可能导致服务费用较贵。

●客户也可透过电话或网上银行办理部分业务。

2. 数字银行

●没有实体分行或柜台,完全在线运作。

●所有服务均通过银行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式办理。

●适合年轻人及习惯使用科技的客户。

●营运成本较低,因此某些服务费用可能较便宜。

●缺乏面对面服务,对不熟悉互联网或科技的老年人而言,可能较难适应。

目前为止,国家银行一共颁发了5张数字银行执照,其中3家GX Bank、Boost Bank和Aeon Bank已在2023至2024年间正式投入营业。另外两家KAF Digital Bank和Ryt Bank也在去年12月20日获国家银行和财政部批准营业。

这些数字银行皆获得国行的批准和监管,确保其运营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存款均受PIDM保障

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数字银行,它们都属于国行发出执照的商业银行或回教银行,存款均受PIDM的保障。例如每位存款人在每家银行的存款最高受保额度为25万令吉。不同类型的户头在同一家成员银行也可获得各别保障,例如传统存款账户及回教存款账户、联名账户、托管账户、独资经营者、合伙人、专业执业人及公司的账户。若在不同成员银行存款,则每家银行的存款皆分别受到PIDM的保障。

时代不断在进步,数字银行已逐渐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环,借助最新的科技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就像ChatGPT原本独领风骚,却因近期中国发明的Deepseek横空出世,刷新了众人的期待,也让科技圈重新洗牌。

这就是当代的有趣,变化越多,就要懂得最稳固的保障。无论如何,选择传统银行或数字银行,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最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一种银行模式,都应确保存款安全,避免将大笔资金存入无受保障的机构。

最后,我祝愿大家新年快乐,蛇来运转,财源广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