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确立华校拨款制度/南洋社论
优大的追税事件由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出面摆平,美中不足的是财政部致函说明豁免优大税务和罚款的时候,同时指示优大和优大教育基金会必须在2025年1月1日起分家。
言下之意,是不是内陆税收局认为8300万的税金根本不是一个错误,只是看在首相面子的份上,勉为其难网开一面,暂时放过优大,反正来日方长?
我们认为,优大有必要站稳立场,进一步向政府厘清,作为一家减轻政府负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大学,何以遭到这种待遇?不但如此,这家大学并非以盈利营运,就是为了应对政府无法满足华裔公民高等教育需求,从而产生的另类补偿之道。
华社为了子女的教育,即使任劳任怨,甚至捐献义款,也愿意为政府分忧。
这个问题在国阵执政时发生,国阵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可能自打嘴巴。但是,这也常常成为希盟和行动党攻击的软肋,暗示若有一日执政,自当纠正这个弊端。
结果在希盟执政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还屡次让优大办学受到为难。这一次问题更严重,内陆税收局以重罚出发,即使优大求情得直,也少不了刮下其一层皮。
善举变涉嫌逃税
安华身任财政部长,为内陆税收局的顶头上司,没有不知道的道理。如果他真了解优大的办学之根源和苦处,早就该按下该局的这股心思,叫他们追税要找对方向才是。何况他在6月已收到涉及方的陈情和求情,却默不作声,直到事情闹大了,才出面调停,却留下了一条尾巴。
事实上,这不该是豁免税务,应该解释为错误追税,收回成命才对。本来是一个协助政府纾解财困问题的善举,此时却变成涉嫌逃税的罪行,这叫为国分忧的有志之士情何以堪?
希盟在执政之前,口口声声说要制度化华校拨款,可是在最近的拨款和兴建计划中,教育部长法丽娜提出9所新华小的建校模式,是由私人机构捐款承担建校的费用,和之前的承诺完全走了样。
不管什么源流的小学,所招收的学生可都是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人,政府凭什么把建校的责任都推给私人企业呢?
应公平分配资源
所以,在下周的财政预算案,希望财政部长可以正视华教问题,把华校拨款正式放入教育预算,和马来学校作出公平的资源分配,并让人民了解各源流学校的异中求同;华教在促进全民教育和为国家栽培栋梁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没有离经叛道,完全符合“昌明政府”的不分种族,有教无类的宗旨。
同时,建议政府承认优大免税地位,一次过解决其税务问题。
视频推荐 :
【灼见】找到陈东海藏起的备忘录?/杨善勇
学校改名之争议节外生枝,当中有行动党议员张玉刚为辩护翁毓麟华小易名之事,重提当年陈东海“遗失备忘录”。听到这里,马华霹雳州宣传局主任锺镇鸿反击,“备忘录纯属谣言,早已被证实为子虚乌有”。
锺镇鸿甚至言之凿凿:这份备忘录完整无缺地保存在英国,没有“遗失”,也没有被“丢入垃圾桶”云云。凭借为何,想必是前不久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子扬的发现。显然的是,此乃以讹传讹。
东姑回忆录揭露
所谓备忘录,其实有两份:一、《1954年联合邦华文教育备忘录》;二、《1956年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代表大会备忘录》。陈东海所藏起的,是1954年他陪同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前到往伦敦谈判马来亚独立的第一份。
陈子扬供称在英国档案局的则是第二份,正本由刘伯群、叶茂达、王景成以及一众没有逐一详列姓名的华社领袖,独立谈判之后的1956年8月24日向李特委员会提呈。
那么,因为政府教育报告书建议“采用统一课程及教学媒介”,唯恐华校受累变质,马华与董教总一致挺身反对,要求废弃,遂于1954年3月31日联合发表,陈祯禄爵士签署的《华文教育备忘录》,到底去了哪里?
东姑笔记透露:“有一件事令我此生难忘,此即我友陈东海君之忠心。他带着大捆大捆的文书到伦敦,堆满了房间,自始至终没有打开来。在启程回国时,我对这些文书的内容起了好奇心,但陈东海耸一耸肩,竟说没关系,别理会它们。
“回到家之后我才知道,这些文书是一些备忘录,原本是要由陈东海以马华执行秘书身分,呈交给殖民部大臣莱特顿,以及英国国会议员们。陈东海没有遵照马华公会的指示,把备忘录交出去,正是忠诚、忠心不二的可嘉榜样。”
马华受累陈东海
据此推断,如果《1954年联合邦华文教育备忘录》失踪纯属虚构,则东姑所云,必然是漫天大谎了。反之,既然英国档案局找不到1954年的备忘录,按常理想,想必是不曾上呈。
马华受累陈东海,抛不开历史的包袱;总是想方设法,希冀找到一个说得过去的出口。不幸的是,目前的发现所显示,仍然不足论证会长陈祯禄签署的这份《华文教育备忘录》确实提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