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预算期望,希勿失望/胡逸山博士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除了去年因为特殊情况有两度)本地的联邦财政预算案即将公布的时段,免不了被媒体朋友们问起对今年预算案的一些期望。

有期望就免不了有失望,所以也许换个角度来谈,或可避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那期望与失望之间的落差不至令人黯然神伤。

就来个假设性的说法吧,就说假如是当朝的财政部长,那又会如何的设计即将来临的预算案呢?

可能预算案还是要涉及到短期的、中期的以至长期的财政以及社会经济目标。

短期:应付国债支援B40

短期来说,最重要的财政目标是政府得以负担得起来“服务”所累积下来的国债,也就是说起吗还得起利息以及即将到期的欠款。

这一方面,我们有看到政府近月来在开支方面有所收敛,如最近就不核准某部门多达数十人的代表团去参加欧洲的一个博览会等,只不过如此的“省吃俭用”是否得以足够来短期“服务”国债,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预算案里是应该有着一些财政预警措施来严防本地好像斯里兰卡、黎巴嫩等因为无力“服务”国债而沦为破产国度的。

至于短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则应该是最大程度帮助本地的低收入群体得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冠病疫情期间,我们常看到有关各慈善群体大包小包地为一些低收入或无收入群体送上一些生活物资。

疫情过后,仿佛大家忽然都恢复可观的收入,不太需要资助了,至少绝少再看到有关的报道。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而是仍然有许多家庭需要帮助来维持生计。

政府方面,在预算案里,可以直接派钱予有需要的方面,也可以把补贴修改为更为有针对性,就如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所说般,不再补贴富人,而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中期:振兴中小企

在中期里,政府就必须把预算案当作是振兴本地经济的其中一个重要推进器。而要振兴经济,归根究底还是要借重私人界的力量,因为彼等在经济运作方面通常是最有活力的。

而其中中小企业为本地制造与维持了绝大多数的就业人数,所以预算案里不但要减轻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还应该适当地给予中小企业一些补助,让彼等得以更为得心应手地开拓市场,制造更多就业机会,那就得以更大程度地拉动本地经济发展了。

就算补助不了中小企业,也可以考虑在税务方面不要追彼等追得太紧,让彼等得以喘过一口气来,挨过彼等普遍认为如是的经济低潮。

长期:经济转型

至于长期来说,预算案里则应有着各种鼓励各界经济转型的政策。譬如鼓励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转型至更为高科技、更为自动化的高增值产业,以及相关的劳工再培训来应付新的操作系统的补助等。

本地在中等收入国度的层次里打滚了很久,好像一直很难脱离中等收入的陷阱,连粮食都高度依赖进口。所以工业要转型,人员要培训与再培训,农业粮食方面要自给自足,这些都是预算案里应该涉及到的。

总之,预算案不是发展经济的万灵丹,充其量也就是尽一尽拉抬经济的人事,主要还是看各界对本地经济是否还有信心,肯继续坚持下去,抑或环顾四周,看到好像经济已然不是本地前进的主轴,难免心灰意冷,那就前景堪忧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灼见

【灼见】达因政治遗风犹在/胡逸山博士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日前辞世。因为他年事高,所以他的离世会予人“象征一个(政治)时代终结”的感觉。其实不全然如此,因为至少两位与他算是同一个(政治)时代,而且严格上来说政治资历比他高的政治人物还健在,还不时出来针砭时弊。

这两位与达因至少平行的政界前辈,当然就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以及也曾是财长的东姑拉沙里。印象中,我刚读小学时,那应该也是我的政治启蒙期吧!

马姑面和心不和

据当时大人们说,这两人面和心不和,尤其姑里一直对之前首相敦胡先翁没有选他继承相位,而让马哈迪雀屏中选而耿耿于怀。马哈迪医生当然也看得出来,所以要寻机把姑里边缘化。不过几年,姑里就被调任不及财长重要的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

再过几年,马、姑的政治斗争表面化,姑里挑战党主席失败、巫统变成新巫统、姑里另组四六精神党,后来却又回巢巫统等,那是另一段政治史了。

无论如何,取代姑里出任财长的,却是一位在政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后座议员、算是马哈迪吉打老乡的达因。有别于姑里的好搞政治,无时无刻在窥视着相位,达因则十足十是马哈迪最为心仪的那种技术官僚,少说话、多办事,政治上更没有野心。

当然,马哈迪最为欣赏达因的一点,应该就是达因会实践马哈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混合议程,也就是通过政府的“钦点”,辅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这些人能继续拉动更多的人也富起来。

那个年代也恰好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搞公家企业私营化,并且看起来蛮成功的时候,至少为这些半生不死的公企带来私企的活力,甚至还有转亏为盈的。

马哈迪当时老实不客气地东施效颦,也搞起大规模的私营化,把以前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一些主要是基础建设或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私营化。但马哈迪却要来个一石二鸟,不但要私营化,还要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经济目的。

钦点“幸运儿”无关绩效

所以,有别于英国私营化的选贤与能,以绩效为准绳的挑选经营者,本地的私营化就多是通过钦点、“提拔”一些也不知是具有什么资格的“幸运儿”来接手官营的大企业,而无端端地发达。所以后来出现多单的失败例子,甚至还要官方出手来打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达因就是马哈迪这社会经济重组理念的最忠实实践者。在达因任财长时代,这种官方公开地“栽培”所谓“企业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所以一些这些“企业家”们也被戏称为“达因的孩子”。

这种拔苗助长而非提倡绩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达因的政治遗风可说是还没完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