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中国无人机专利申请 占全球70%

(北京28日讯)根据10月26日发布的《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中国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成为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根据世界新闻网引述中新社报道,当日,第二届CATA(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大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于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分论坛上发布。

根据报告,今年1至8月,中国全国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1946.1万小时,同比增长15.6%。近年来,中国无人机产业经济规模年增长率比传统通航年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成为引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指出,在市场需求牵引下,中国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已超过2300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超过1000款。2023年中国交付民用无人机超317万架,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1174.3亿人民币(约717.85亿令吉),同比增长32%。

在智能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报告认为,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尤其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技术的成熟,城市空中交通、城市短途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已接近商业化运营。

报告亦指出,当前制约无人机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电池续航、新材料应用、天地互联等领域,未来高性能电池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无人机识别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此外,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日前提到,今年以来,中国航空运输业呈全面恢复态势。前三季度,中国国内客运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4.4%,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恢复至92.8%。预计2024年全年,客、货运量有望分别超过7.2亿人次、850万吨,双创历史新高。

他还表示,中国航空业制造短板(弱项)正加快补齐,国产民机事业已进入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特别是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遥控驾驶航空器(RPAS)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加快量产,将有利于中国集成航空制造与无人机研制资源,实现航空制造与新兴技术的加速融合发展。未来,航空公司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望持续下降。   

此外,中国航空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节能降碳能力不断增强。王昌顺说,2023年中国民航每吨公里油耗较2005年下降14.3%,机场平均每客二氧化碳排放较基线(即2013至2015年均值)下降60.5%。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