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中国无人机专利申请 占全球70%

(北京28日讯)根据10月26日发布的《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中国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成为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根据世界新闻网引述中新社报道,当日,第二届CATA(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大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于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分论坛上发布。

根据报告,今年1至8月,中国全国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1946.1万小时,同比增长15.6%。近年来,中国无人机产业经济规模年增长率比传统通航年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成为引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指出,在市场需求牵引下,中国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已超过2300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超过1000款。2023年中国交付民用无人机超317万架,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1174.3亿人民币(约717.85亿令吉),同比增长32%。

在智能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报告认为,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尤其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技术的成熟,城市空中交通、城市短途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已接近商业化运营。

报告亦指出,当前制约无人机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电池续航、新材料应用、天地互联等领域,未来高性能电池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无人机识别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此外,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日前提到,今年以来,中国航空运输业呈全面恢复态势。前三季度,中国国内客运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4.4%,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恢复至92.8%。预计2024年全年,客、货运量有望分别超过7.2亿人次、850万吨,双创历史新高。

他还表示,中国航空业制造短板(弱项)正加快补齐,国产民机事业已进入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特别是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遥控驾驶航空器(RPAS)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加快量产,将有利于中国集成航空制造与无人机研制资源,实现航空制造与新兴技术的加速融合发展。未来,航空公司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望持续下降。   

此外,中国航空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节能降碳能力不断增强。王昌顺说,2023年中国民航每吨公里油耗较2005年下降14.3%,机场平均每客二氧化碳排放较基线(即2013至2015年均值)下降60.5%。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ADVERTISEMENT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香港熊猫经济的激流与幻影

香港政商名流热议“熊猫经济”是一厢情愿。政府引领产业发展应着眼能创造就业机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产业,而非“一息间灿烂”的“熊猫经济”转眼又成幻影。世界汽车巨头丰田、半导体领头羊三星面对过巨大危机,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及事先有全盘研究、计划的底气,坚持到底。

近大半年来“熊猫经济”成为香港热门话题,在新近出炉的《施政报告》中更进一步提出“熊猫旅游”的概念,作为香港“特色旅游产品”进行推广,香港各路政商人物更是纷纷建言,将“熊猫经济”说的煞有介事,像是一股香港经济新的激流。

有政党更推出专门的研究报告,似乎能成为振兴香港经济的支柱。

诚然,熊猫对一部分旅客有吸引力,但威力实不应高估,香港政商名流热议“熊猫经济”,是一厢情愿。

政府引领产业发展,应着眼能创造就业机会、具有较广阔上下游发展空间的产业,而非“一息间灿烂”的“熊猫经济”,转眼又成幻影。

产业发展讲究“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对比周边地区却难以说出香港在“熊猫经济”有哪些“比较优势”,香港有6只大熊猫,熊猫数量略胜一筹,但邻近的深圳野生动物园“熊猫庄园”就有2只大熊猫,广州也有2只,海峡对岸的台北也有3只。

要说是“特色旅游产品”,这个“特色”则遍地开花,随处可见,要说香港的优势,也就多出3至4只大熊猫。

然而,经济发展并非“人多好办事”,多出几只大熊猫,未必有什么经济效应,难以解释为何游客要舍四川、广州、深圳、台北,承受更贵的酒店房租与饮食成本,选择来香港看大熊猫。

熊猫是中国重要“国宝”、1961年成立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标记来源,熊猫也是中国国际上重要的形象代表,在西方世界,与中国友善的学者也被称为“拥抱熊猫派”(Panda Hugger)。

列举这么多例子都说明熊猫在国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而非“硬实力”代表。

应细致研究经济产业转型

香港在“熊猫经济”上要师法的对象四川卧龙熊猫基地就座落于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另一地处成都的“熊猫经济地点”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可见对熊猫首要的是保育,让它们有栖息之所,协助它们繁育,经济活动则其次。

赠熊猫增国家认同

中央赠送熊猫予香港旨在加强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纽带,使市民及国际游客通过熊猫认识国家,增加对国家的好感。

这层关系变成“产业经济”则味道全变了,首先,“产业经济”要讲究关键绩效指标(KPI),难道政府或海洋公园要为熊猫制订“KPI”吗?要量化每只熊猫每天与游客互动的次数,还是要量化每只熊猫如何创造收入?如此一来显然是荒腔走板,现实中很难“命令”熊猫达成这些目标,若真制订这些“KPI”,恐怕也扭曲了赠送熊猫的保育原意,更加深动物园近年被环保组织批评“虐待动物”的刻板印象,反过来变成“低级红、高级黑”,好事变成坏事,帮了倒忙。

须寻新经济增长点

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处于经济转型期,需要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过去只依赖地产、金融的局面。

这一论调对香港人来说非常熟悉,在1997回归后不久,前特首董建华就已经大谈香港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并制订“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建立香港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发展方略,并推出“中药港”、“数字港”等一系列规划远大的经济发展方针,虽然最终失败收场,但就产业而论,若然成功,确实能为香港带来庞大经济增长的项目,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为错过“硅港”的机遇而扼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经济转型与昨天的经济转型仍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产业单一化,经济周期不景气,再加上国际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风云。

香港要经济转型,同样要找寻具有增长空间、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重点的产业,同时也要吸取董建华的教训,对相关经济产业做细致的研究,让人力资源、土地建设、法规法律与之相配合,才能真正达成经济转型。

香港政策严重落后

目前港府在相关方面仍然百尺竿头有待努力,在中国大陆无人计程车“萝卜快跑”风头正盛之时,香港却还在探讨是否应该将网约车“优步”(Uber)合法化,则无异是严重落后于时代。

经济转型更不能说“捡到篮子就是菜”,时事热点风潮下,则什么“恐龙经济”、“工业旅游”的奇招怪论层出不穷,完全不考虑香港本身有否发展相关经济活动的禀赋,也不考虑相关产业是否世界未来经济的增长点或广阔的上、下游发展空间。

诚然,提出相关论点的论者可能都是出于好心,为香港经济发展进行“脑力激荡”(Brainstorming)。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真正具有价值、能在未来杀出重围的产业,都需要细致的研究与决策者足够的战略定力,才能有所成就,当今世界的汽车巨头丰田、半导体领头羊三星在产业转型期,都面对过巨大危机,险些破产收场,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及事先有全盘研究、计划的底气,坚持到底。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