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出价近2万搜罗 数据中心抢人才

薛长峰:人才匮乏非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独家报道:陈美玲、洪诗迪
(吉隆坡28日讯)大马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蓬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奈何人才资源与发展速度失衡,各大数据中心企业皆请不到人,经营者为了抢快,不惜高薪挖角,出价近两万令吉的月薪争聘电子电气工程师!
数据中心在国内建不停,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却有苦自己知,经营者面临人才匮乏,最终不得不高薪挖角,以诱人的薪酬搜罗人才。
一名熟悉数据中心劳务市场的人士告诉《南洋商报》,柔佛某数据中心开价1万5000令吉至1万8000令吉的月薪聘请专才,刚毕业的电气工程师也获得4000令吉的起薪。
跨国产业顾问公司大马仲量联行(JLL Malaysia)资本市场数据中心负责人薛长峰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证实了这一消息。
只能高薪挖角
他说:“现在市场严缺工程师,因为数据中心建好后,都需要专才操作,特别是电气工程师(Electric Engineer)。但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相当蓬勃,大部分专才都已经集中在半导体领域,而且薪资待遇也不错。”
正因如此,数据中心要争夺人才就不得不高薪挖角,包括从半导体领域或同业的竞争对手挖掘。
据他透露,目前应届毕业生的起薪约有4000令吉,至于有经验的电气工程师则要逾万令吉。
而其他高需求的岗位,还包括土木工程师(Civil Engineer)和营运经理(Operation Manager)等。
人才匮乏显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长期下来势必会影响数据中心的发展,但薛长峰却不得不坦承“这并非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1座数据中心需要50专才
每建一座数据中心,需要约50名专才才得以投入营运,以此计算,大马市场大致需要近千名专才!
首先,数据中心需要的是软件设计人才,懂得云计算,又懂大数据,能优化数据中心业务系统及提升运转的效率,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可谓求贤若渴,技术型人才供应也非常吃紧,有经验者更是高薪厚职。
以微软的数据中心为例,当第一座大楼开始使用时,会雇用约50名全职员工和供应商,再有后续建筑时,会雇用更多员工。
一般数据中心员工分两类;
第一类:关键环境技术员(CET),负责监督数据中心的关键基础设施(冷却、电力、安全等),确保所有设备始终在线,职责也包括设备设置、安全、应急响应和文档编制。
第二类:数据中心技术员,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中心的硬件基础设施,设置和配置服务器、排除技术故障、进行检查和处理硬件升级。在紧急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迅速反应,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
目前,3大科技巨头亚马逊云服务、微软、谷歌都承诺在大马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合计投资额达470亿美元(约2049亿令吉);而在柔佛已至少拥有13个数据中心,还有大量项目兴建中,大马已成为东南亚成长最快的数据中心市场。

应对人才匮乏3大解决方案
懂中文专才更吃香
消息人士指出,一些中资数据中心的高管无法使用流利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在委托第三方劳务公司寻找人才时,会特别强调要聘请能以流利中文沟通的专才。
“问题是,懂中文的专才,不是早被其他数据中心挖角,就是已经前往新加坡工作,逼于无奈唯有出高于市价的工资请人。”
办课程培育人才
《南洋商报》探知,狮城电气工程系应届毕业生的工资范围,介于4000新元(约1万3140令吉)至4500新元(约1万4783令吉);有5年工作经验的电子工程师,薪资介于6000新元(约1万9710令吉)至7000新元(约2万2996令吉)间,每年加薪约4%。
薛长峰指出,不管数据中心的投资者来自哪一国,都会遇到人才稀缺的问题。
“根据业内反馈,不管是机械工程师或电气工程师,都一样缺人,一些营运商不得不从国外请人。”
他说,数据中心从选址、设计、建造、竣工、投入运营和维护,都涉及多方面专才。
“大专院校是时候开办课程,为国家培育数据中心人才。今年,数据中心在国内招聘会招揽工程系应届毕业生,并愿意提供在职训练,提升技术,为大马人才市场创造机会和挑战。”

尤莉亚:大马要吸引更多外资一定要先做好4点。
国家经济高飞须强化4点
大马经济若要飞得更高,前提是必须强化人工智能、环境、社会与监管(ESG)、5G网络和扩充巴生港口四大元素,才能与他国一争高低,吸引更多外资。
大马仲量联行研究与咨询部负责人尤莉亚今日在一场发布会上,整理出了2025年财政预算案的几项重点,她认为,我国必须先做好上述4件事,才能与其他国家竞争,招徕更多海外投资。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多次对外表示,不打算通过巨型项目推动经济发展,而是设法吸引外资入驻。
确保竞争力
她说,加强本地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能促使大马从不断增长的数字基础设施投资中,解锁多重效益,从而被定位为区域数字强国。
“而东盟人工智能安全网络(ASEAN Al Safe)更进一步为大马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铺平了道路,并以负责任的方式实现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效益。”
她也提到提升5G网络的重要性,这将有助提高大马得竞争力,并吸引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前来投资和建设商业设施。
尤莉亚表示,要保持大马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大马政府积极的ESG措施和明确的净零碳排放转型路径至关重要,有助大马在全球供应链中保持地位,并吸引长期的外国直接投资。
至于巴生港口的扩建,将能增加周边仓库、配送中心及其他物流相关物业的需求。
视频推荐:
大马经济励精图治/李兴裕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投资格局正发生变化,推动因素包括市场对高科技、绿色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兴趣日益浓厚。
大马经历了投资复兴,继续成为外来直接投资 (FDI) 的接收国,国内直接投资 (DDI) 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事实证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能创造可观的投资回报,让国内外跨国公司从中受益。
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增长领域,例如半导体在数字化、数据中心、人工智能(AI)、电动汽车、医疗设备、航空航天工业、电信、化学医疗保健中的先进应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力、氢能)等快速增长领域的应用,使大马致力于成为这些行业的区域枢纽,并融入全球供应链。
我们相信,我国的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大马不仅位于战略位置,紧邻两个人口最多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而且位于亚洲和东盟的中心位置。
虽然大马经济在增长前景和国内市场规模(庞大人口)方面可能不如东盟一些国家那么令人兴奋,但它在东盟内部仍然处于"最佳位置",拥有积极的经济增长前景和引人注目的投资故事。

增长机遇的灯塔
尽管人们认为,特朗普的贸易关税、经济和投资政策引起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通过将投资重新导向美国来抑制全球经济、贸易和外来直接投资流动,但包括大马在内的东盟,仍然是全球不确定性中的“增长机遇的灯塔”。
自特朗普1.0时代的贸易冲突、冠病疫情及乌克兰持续的军事冲突以来,全球经济和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和具有挑战性,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大国之间通过贸易、科技和工业政策等进行的战略竞争所造成的分裂力量影响。
迈新增长时代
鉴于国际贸易和投资地点的重大热点,企业正在通过恢复在岸生产或”近岸生产“或”友岸生产“来重新配置其供应链,以实现采购多元化,减少对远距离制造的依赖,降低风险,确保备用采购计划以减少任何单一地区或供应商中断的影响,这些都受到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对经济更强韧性的渴望等因素的驱动。
政府已实施多维度的杠杆,将大马推向新的增长时代,并顺应大趋势,制定战略方向和举措,以令我国到了2030年成为一个永续、绿色的高收入国家,并跻身全球竞争力前20强经济体之列。
增长路径已经确定。大马必须通过昌明经济框架、第12大马计划 、2030 年新工业大蓝图 (NIMP 2030)、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 (NETR)、国家半导体战略和 2030 年公私合作总体规划,对国家经济进行重组和再平衡。
这引发了人们对大马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吸引高质量的 FDI 进入高增长高价值工业(HGHV),同时将 DDI 重新注入科技、绿色和数字经济、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缓解项目,并与区域供应链整合。
政府推行的GEAR-up 涉及6家官联投资公司( GLICs),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投资约 1200 亿令吉(每年 250 亿令吉),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内投资。此外,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进军新兴增长领域的机会。
第13大马计划近在眉睫
即将于今年7月公布的第13大马计划(2026至2030年)将继续专注于能源转型、科技和数字、高价值电气和电子(E&E)、稀土、现代农业和农基工业,以鼓励更多新的投资。
大马参与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及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等多项重要经济协定,加深了经济联系,促进了投资,并扩大了制造业、绿色能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合作。
过去5年,即2020至2024 年期间,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平均每年增长 14.3%,2014 年达到 7650 亿令吉,占总贸易额的 26.6%(2015至2019 年为年均增长 5.2%)。2020至2024 年期间,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为年均 12.5%,高于 2015至2019 年的年均 6.9%。2020至2024 年期间,东盟平均每年在我国投资 563 亿令吉,明显高于 2015至2019 年的年均 290 亿令吉。
大马经济2024年增长5.1% ,高于 2023 年的 3.6%,同时私人投资也实现了 12.3% 的显著增长(2021至2023 年平均每年增长 4.9%;2011至2019 年年均增长 8.8%),创下 2014 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11.1%)。其占 GDP 比重从 2020 年的 15.6% 和 2011至2019 年的年均 16.1%, 增至2024 年的 16.5%。
推动投资增长
推动私人投资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投资者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前景的乐观态度、政府的有利政策,以及符合半导体、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数字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等大趋势的战略转型倡议。
自冠病疫情危机以来,我国过去4年吸引了大量 FDI 和 DDI ,2024 年批准投资总额创下 3785 亿令吉的历史新高,而 2021至2023 年的年均投资额为 3022 亿令吉。2020 年(疫情期间)为 1674 亿令吉,2019 年(疫情前)为 2119 亿令吉。
2021至2024 年期间,DDI 在批准投资总额所占比重为 42.3%,而其余 57.7% 为 FDI。2021至2024 年批准制造业投资项目的细分显示,新投资项目占总额的 49.7%,其余 50.3% 来自业务扩张和多元化。
外国巨头布局大马
外国巨头的投资涌入显示大马已准备好接受投资。虽然我国的中立外交政策为其提供了积极优势,但总有一天,我国将难逃被卷入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马布局的外国大型科技巨头,包括微软未来4年投资22亿美元建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谷歌投资20亿美元建立首个数据中心和谷歌云区域、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投资62亿美元、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额外投资50亿欧元、Enovix Corporation拟投资12亿美元。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计划投资约21亿美元建立人工智能中心和扩建数据中心设施。
此外,英国半导体和软件设计公司安谋控股(ARM)与我国政府达成4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重塑大马半导体格局,包括将在10年内投资2.5亿美元,向安谋控股购买芯片设计蓝图,并为1万名集成电路(IC)设计工程师建立全面的培训计划,
批准投资的实现通常需要2至3年的时间,这对于确保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高收入就业机会和深化外国跨国公司和国内中小企业之间产业联系方面的实际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投资实施率提升
大马投资发展局 (MIDA) 的项目实施和促进办公室 (TRACK) 在成功加速已批准的制造业项目的落实到位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效力。值得注意的是,从 2016 年至 2023 年 5 月,实施率显著上升,从 60% 上升到令人印象深刻的 80%。
平均而言,2021 至 2023 年的年度实施表现表明,超过 85% 的已批准制造业项目已经实施。2023 年批准的项目中,超过 86.5% 已经投入营运,而 2024 年首9个月批准的项目中,超过 63% 已经落实。
实际外来直接投资流入在 2020 年冠病疫情期间大幅下降至 169 亿令吉,但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别强劲回升至 843 亿令吉和 662 亿令吉。过去两 年,外来直接投资净流入仍保持可观水平,分别为 361 亿令吉和 708 亿令吉。这些资金来自采矿业、制造业、批发与零售贸易、资讯科技及金融服务业。
确保效率问责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在全球经济挑战下,我国投资前景将继续向好。政府、各部门和机构必须继续确保有效执行计划和方案,注重强有力的执行和协调,明确角色和责任,持续跟踪和监督,确保良好的治理和问责制。
政府须致力于简化法规,减少官僚负担和商业痛点,以培育有利的商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解决熟练劳动力短缺和人才发展仍是政策重点,可通过提高技能和再培训计划、将教育和培训计划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加快聘用外国特定人才,以及允许本地大学的外国毕业生在我国工作等举措来解决。
企业界期待利商特工队(PEMUDAH)推出一份名为"商业新政"(NDFB)的文件,提振信心、刺激经济增长、推动数字化转型,重点改善商业环境、应对各种结构性和时势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