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如何善用柔新特区人才?/陈伟健

根据马来西亚社会保险机构旗下的官方求职平台MyFutureJobs提供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柔佛州共有7万4710个职位空缺,但只有5万1946名求职者在积极申请工作。其中,需具备学士或文凭资格的职位有2万9753个,但柔佛州仅有2万3034名毕业生满足这一要求。此外,柔佛州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3%从事半技能或低技能工作,显示出显著的人才错配问题。

上述数据表明,柔佛州的人才生态系统在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尽管马方成立柔佛州人才发展理事会(JTDC)并由柔佛州务大臣共同主持,但柔佛州的商业社区在等待这些长期措施生效期间,仍需要短期的补救措施。

在当前柔新特区的人才环境挑战下,新加坡企业如何能更稳健地进入这一区域?

根据MyFutureJobs的数据,柔佛州拥有马来西亚最多在外工作的本地人才。柔佛州人口约为400万,其中有89万4000名柔佛出生的劳动力,但其中42%(约37万5000人)并未在柔佛工作。这与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勤在参加第28届东盟劳工部长会议期间分享的数据一致。目前共有118万马来西亚人受雇于新加坡,其中每天有30万至40万人往返柔新长堤。

这些数据表明,新加坡企业的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由马来西亚,尤其是柔佛的人才构成。

对于计划扩展到柔新特区的新加坡企业来说,将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员工调回柔佛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这种方式不仅能降低人才保留成本,还可以通过利用已有熟悉企业文化的技能型员工,加速在特区本地人才池的培养。

假设将一名在新加坡企业工作多年的柔佛籍员工调回柔佛,在新建的柔新特区业务部门担任经理或主管职务。

合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

由于以下原因,该员工可能愿意接受比在新加坡较低的薪资待遇:

较低的生活成本:柔佛的生活成本显著低于新加坡。

更高的生活质量:通勤时间和风险减少,同时能与家人和朋友更亲近,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长期保留效益:被调回家乡的员工更可能长期留任。

此外,这些了解企业文化的柔佛籍员工可以更高效地培训本地新人才,加速本地团队的发展。

总的来说,柔新特别经济区仍然受到新加坡商业社区的高度关注,人才是其中的关键议题之一。新加坡企业应尽早考虑这种调配策略,作为解决人才挑战的可行方案,同时为区域内的长期人才策略制定计划。

通过合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新加坡企业可以在柔新经济特区内建立稳固的业务基础,充分把握这个充满潜力的区域所带来的机遇。

(作者为YYC超越集团柔新特区首席顾问

反应

 

言论

柔新特区数据整合与推广/陈伟健

要确保柔新经济特区(JS-SEZ)取得强劲的开局,必须从一开始就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整合9个区域的商业数据,第二,优化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推广活动。

如果缺乏清晰、易接触的商业数据,投资者可能难以评估该特区的可行性。同时,被分散的推广活动可能会削弱信息传递的精准性,并降低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度与信心。若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为柔新经济特区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自今年1月柔新经济特区协议签署以来,该特区引起了整个区域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那些希望在东南亚地区重新调整供应链的企业。

推广阶段的初期至关重要,这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府之间政府对政府合作的首次真正考验,考验他们如何共同吸引全球投资者。

投资须获更详细信息

尽管政府已公布9个区域的重点行业及相关特别税率(最低5%,最长15年)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许多投资者仍然认为信息不清晰、不具体,难以作出投资决策。

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尤其倾向于将柔新经济特区与中国的重点产业园区进行对比,他们期望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例如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应、供应链构成,及政府提供的具体支持与优惠政策。

目前,这些关键信息分散且不易获取,不利于投资者全面评估。

依斯干达区域发展局(IRDA) 过去主要负责推广依斯干达经济特区(柔新特区的主要部分),但目前已转向为入驻项目提供后台支持。推广职能现由柔佛投资局(Invest Johor)和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承担。然而,这两个机构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其更广泛的职责范围内(柔佛与马来西亚)优先推广柔新经济特区。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9个区域的数据整合。依斯干达区域发展局拥有特区内最全面的商业数据(除了边佳兰)。如何让该局有效共享数据给柔佛投资局 和 投资发展局,并整合边佳兰的数据至统一的数据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将这些数据整理并以清晰、便捷的方式发布,可以大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其更认真地考虑柔新特区作为潜在落户地点。

自今年1月柔新经济特区协议签署以来,许多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计划举办各种研讨会和会议,以推广柔新经济特区。

推广活动可整合为峰会

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过多相似的活动可能导致信息泛滥,使投资者难以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平台,第二,分散的推广努力可能导致信息不一致,削弱投资者的信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应考虑将推广活动整合为一个大型峰会,而非多个小型活动。这种更集中的推广策略将优化政府与私人企业的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宣传导致投资者疲劳,并确保向全球投资者传递一致、清晰的信息。

相比于广撒网式的推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应考虑精准策略:

(1)将新加坡定位为金融与总部中心,利用其成熟的金融生态系统;

(2)将柔新经济特区定位为土地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中心,吸引需要更大空间和人才库的企业;

(3)整合9个区域的关键商业数据,提高透明度和数据可得性;

(4)协调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推广活动,确保传递清晰、有影响力的信息。

如果成功实施这一策略,柔新经济特区不仅能奠定稳固的发展基础,更能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为未来发展树立良好榜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