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南洋商报七年之“养”/麦传球

今天是2025的第一天,怀着感慨和感恩之情,我完成了第358篇财经专栏文章。这意味着,我已经坚持了七年的专栏写作,每周一篇,从未间断。

感谢《南洋商报》给我这个平台,让我可以记录我的交易和投资心得,分享我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留下一份给孩子、朋友和家人的精神遗产。(放心,只要专栏在,我的笔永不停歇,哈哈!)

对于那些对成为专栏作家生活充满好奇的人,或许你也想知道这一旅程背后的乐趣与压力。我在此借此机会,与您分享七年来的感悟、收获和成长。这不仅是写作的故事,更是一个“养”的过程——养思想,养文笔,养韧性,甚至养心境。

写专栏的乐趣与满足

写财经专栏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将复杂经济学理论、市场动态或投资策略,用最通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这一过程不仅挑战我的逻辑思维,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写的主题。

财经文章有时难免枯燥,但一个幽默、精炼甚至带点调皮的标题,往往能吸引读者驻足。比如,我会参考成语、歇后语,甚至自己创造双关语。这让我更加享受写作的创造力,甚至慢慢建立起属于我自己的“Warren Mak风格”。

当然,专栏也带来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当读者(有些过后成为我的学生)在评论中提到,“这篇文章解决了我的疑问”,或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我的作品时,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是对我笔耕不辍的最大肯定。

一场时间与心态的竞赛

尽管乐趣不少,但每周交稿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固定的截稿日期像一把隐形的剑,催促着你,即使工作忙碌、生活琐事缠身,也不能拖延。尤其是灵感枯竭时,脑海一片空白,压力倍增。

这时,我深刻体会到写作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是纪律。

写作的意外收获

除了时间压力,还有内容的压力。股市和财经领域本身信息量巨大,如何确保每篇文章有新意且保持准确性,是每周的必修课。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研究,确保自己的观点不仅有依据,还能为读者带来价值。

回顾这七年的写作之路,我惊喜地发现,专栏写作不仅带给我乐趣与压力,还让我意外收获了许多。

1.建立自我品牌与人脉

通过持续写作,我逐渐建立起了个人品牌。不少业内人士因此认识了我,甚至愿意主动与我交流投资经验和带来商机。

2.纪律与成长

七年从未间断的写作让我更加自律。它教会了我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也让我在挑战中锤炼了韧性。无论工作多忙,生活多杂,写作已经成为了我帮助人们在股票市场积累财富并实现财务目标的一个使命。

3.偶像相会:投资人生的圆梦时刻

写作带来的最令人难忘的收获,莫过于让我有机会与我仰慕已久的投资偶像——马来西亚股神“冷眼-冯时能先生”面对面交流。

我的文章有幸被他看到,他因此叫他的一个朋友上我的课。然后,我更荣幸地受邀与他在春节期间共进午餐。我与他畅谈投资心得,他还慷慨分享了他的一些独到见解。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还赠送了我一本他亲笔签名和刚出版的新书《终极方案》——这是对我写作旅程的一种无价的肯定。这本書过后超过三十次荣登畅销书榜。在此我衷心希望冯先生继续保持健康,享受多年来的退休生活。

4.与南洋商报携手共创慈善奇迹

作为《南洋商报》的财经专栏作家,我的公司有幸与报社合作,在2021年共同为慈善事业筹集了大约五万令吉的善款。许多善良的读者积极支持这一有意义的活动,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们期待在2025年再次有机会举办类似的慈善活动。

5.吸引更多读者与商机

七年来,我的专栏吸引了超过一百万的累计阅读量,这些读者不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励,也为我的事业开辟了新的路径。

许多读者因为文章内容认可我的投资理念,最终成为了我的学生。他们参加我的课程,帮助我的事业创造了七位数的收入。

6.突破极限的创意力量

在过去七年的写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人类思维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尽管我常常担心会没有新的点子来创作,但每当这种焦虑出现时,我发现自己总能突破障碍。

写文章前,我习惯先想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这是最难也是最核心的一步。然而,当我感觉灵感枯竭时,总会有一种更高的力量(或许是神,也或许是潜意识的突破)帮助我找到新的角度,甚至触发一个更精彩的标题。

这种体验让我相信,艺术的激情和创造力,往往源于一种独特的使命感、挑战或召唤。

尽管这是写作的最难方式,但我也深信,这正是艺术工作者内心坚持不懈的动力所在。

7.积累精神财富

每一篇专栏,都是一段思想的积累和宝贵经验的分享。回顾这些文章,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沉淀,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8.提升语言能力

我以英文写作,并借助谷歌翻译将文章翻译成中文。这一过程虽然繁琐,却帮助我提高了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我还学会了许多中英文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为我的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深度。

如果你也梦想成为一名专栏作家,请记住:这是一条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路。你需要热情,更需要毅力。乐趣、压力、成长、成就感都会交织在一起。

七年的写作,是一个养的过程,养思想、养知识、养灵感,也养心境。

我会继续用笔记录我的观察与思考,希望这份坚持,能为你带来启发,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色彩。

让我们一起为文字的力量干杯!

反应

 

名家专栏

技术分析规避突发暴跌股/麦传球

对于许多投资者和交易者来说,最令人沮丧的事情之一,就是刚买入一只股票,就遇到它在单日内大跌。这种大幅下跌通常由财报不及预期、市场情绪恶化或机构投资者大规模抛售所导致,往往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近期的例子是贺特佳(HARTA),在发布业绩后单日暴跌超过23%。事实上,在财报发布前,技术面已经发出多个预警信号:股价低于20日和50日均线(20MA & 50MA)、呈现下降趋势(Lower Highs & Lower Lows)、走势疲软。

尽管股市充满不确定性,但通过技术分析,交易者可以提前识别高风险股票,避免成为市场的接盘侠。

6关键信号

以下六个关键信号,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开容易暴跌的股票。

1. 避免买入股价低于200日均线(200MA)的股票:

200日均线(200MA)是衡量股票长期趋势的重要指标。如果一只股票长期在200MA下方运行,通常意味着它处于熊市趋势,更容易进一步下跌。

●机构投资者通常不会买入低于200MA的股票,导致买盘支撑不足。

●当股票尝试反弹但无法突破200MA时,往往会遭遇强大抛售压力。

●如果股价放量跌破200MA,通常是趋势反转的信号,意味着下行风险加大。

●不要因为股价“便宜”就买入,低价股可能会变得更便宜!

2. 识别下降趋势(Lower Highs, Lower Lows)模式:

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走势持续形成下降趋势(Lower Highs, Lower Lows),说明空方占据主导地位,即便有反弹,最终仍会继续下跌。

如何识别?

●每次反弹都无法突破前一个高点,而下跌后却创出新低。

●查看日线或周线图,确保趋势明显,而不是短期波动。

处于下降趋势的股票很难短期反转,下跌趋势往往持续较长时间。许多投资者错误地在下降趋势中“抄底”,结果越买越亏。我们要避免在下降趋势中买入股票,除非出现明确的反转信号。

3. 避免成交量异常放大的股票:

成交量(Volume)是验证市场情绪的重要工具。如果股票在下跌过程中出现成交量大幅放大,意味着机构或主力资金正在撤离,后续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

如何识别?

●股价跌破关键支撑位,同时成交量大增,表明市场正在大规模抛售。

●如果股票连续多日卖出成交量高于买入成交量,说明主力资金在出货。

●跳空低开+放量下跌,通常意味着市场情绪极度悲观,后续可能继续探底。

●如果成交量异常放大,且股价没有止跌信号,应果断规避。

4. 避免接近关键阻力位的下跌趋势股票:

有些股票即使从低点反弹,可能只是短暂回升,最终会被关键阻力位压制,导致再度下跌。

如何识别?

●下降趋势的股票通常在20,50,200日均线或前期支撑位转变的阻力位附近受阻。

●许多短线交易者或空头会在关键阻力位加码卖出,导致股价再度下跌。

●股价在下降趋势中反弹时,要观察是否突破关键阻力,否则谨慎参与。

5. 警惕熊市信号的K线形态:

某些K线形态可以反映出空头力量强势,预示股价可能进一步下跌。其中最常见的熊市K线形态包括:

●吞噬形态(Bearish Engulfing)–大阴线吞噬前一天的阳线,说明空头主导市场。

●流星线(Shooting Star)–上影线长、实体小,表明上涨乏力,可能转跌。

●黄昏之星(Evening Star)–典型的见顶信号,预示趋势反转。

如果熊市K线形态出现在重要阻力位附近,建议远离该股票。

6. 避免在财报公布前持有技术面偏弱的股票:

许多股票在财报发布后会出现剧烈波动,尤其是在财报前已经技术走弱的股票,若业绩不及预期,很可能单日大跌。

●已经处于下降趋势的股票,如果财报不及预期,跌幅往往更大。

●如果技术面已经出现多个卖出信号(例如:低于50MA、成交量放大、弱势K线形态),建议在财报前规避风险。

●机构投资者通常会提前卖出,导致财报前股价已经开始走弱。

贺特佳在财报前已经处于下跌趋势,结果财报一出,股价单日暴跌超23%。

股票投资不仅仅是寻找上涨的股票,更重要的是避免买入即将暴跌的股票。通过技术分析,投资者可以识别潜在下跌风险,远离高危股票。

买入股票前的检查清单:

●是否高于200日均线?

●是否处于上升趋势(Higher Highs & Higher Lows)?

●是否成交量健康,没有大规模抛售?

●是否没有接近强阻力位?

●是否没有明显的熊市K线形态?

●是否即将发布财报,但技术面偏弱?

如果一只股票不符合以上条件,投资者应谨慎考虑是否买入。保护资本比赚取利润更重要,避免踩雷才能在市场中生存更久! 

请阅读我之前的文章,以了解更多。

1. 技术分析-找出最佳投资时机(24/7/24)

2. 投机与投资的“三长两短”(24/2/21)

3. 移动平均“陷”,“近”而远之(20/1/21)

4. 一线之“叉”,一穷二“百”(11/11/20)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