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能借”就买买买? 小心坠入消费贷款陷阱/史慧娴

过去10年,银行和媒体让我们很多人认为,你通过现金或贷款所购买到的商品,就是你的可负担能力了。

但其实,这种观念所埋下的陷阱,可能会让我们难以翻身!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家庭债务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国家银行(BNM)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去年的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已经达到了83.8%,而2009年时还是70%。

这一比例对应的金额接近1.57兆令吉;这比例也让我们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能够与可负担

其实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混淆了“能够”与“可负担”的概念。

当你考虑申请房贷,或在苹果电子产品商店猛刷信用卡时,就会出现这种我也“能够”的幻觉。

你“能够”借多少?

假如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2500令吉,可自由使用的净收入约为2100令吉。

如果当前无需偿还任何分期贷款,他就能够获得最高26万7991令吉的房贷。

若年利息为4.45%,贷款期限为35年,那么他每月需要支付1260令吉的贷款;这相当于他月收入的50%以上!

能负担多少贷款?

若我们从负担能力的角度来看,贷款金额会大大减少。

黄金法则是你每月房贷金额,不应超过你月收入的28%,而这就包括了利息、房地产税和保险。

这是为了避免陷入不良债务或面临房子被银行收走的风险。

如果你月薪为2500令吉,你的每月房贷分期付款就不该超过700令吉。

因此,就算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获得住房贷款,但他实际上可能无法“承担”得起这笔贷款。

毕竟除了利息与每月到期贷款,他还需将地税、维修费和水电费等各项开支纳入预算中。

负担能力因通胀缩水

物价通常会逐年上涨,意味着我们今天购买的许多商品和服务,明年或以后会变得更贵。

价格上涨,换言之通胀,会导致你辛苦赚来的钱的购买力下降。

去年10月,大马通胀率约1.9%;尽管相比前年,令吉在去年有所回升,但仍在兑现美元时,处于较低水平。

一般上,通胀率的上升会导致真正的负担能力下降。

通胀与缺乏金融知识等综合影响,造成许多大马人陷入了财务管理不善,最终陷入债务泥沼。

被债务“榨干”多少?

最合适的偿债比例(DSR)约为30%,代表着家庭每月用于偿还债务的金额,不应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

然而,去年的数据显示,大马新批准家庭贷款的偿债比例是41%。而现有家庭贷款的偿债比例已达到35%。

这意味着我国家庭平均将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还债。

根据大马报穷局(MDI)统计,2020到2024年10月期间,共有3万398宗破产案件。

因此,有效的财务管理,能保障我们不陷入致命的债务陷阱。

应该花或存多少钱?

无论你是有两个孩子的家长,还是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毕业生,50-20-30的理财比例都能帮到你。

这个比例是帮助你了解,每月能将多少收入分配到各类开支,并确定优先顺序。

 

3类支出

该指南将所有支出分为3类:

1. 固定开销(占你月收入的50%以下)

包括每月固定的账单和支出,如租金、车款、水电费,及电话费等;因为这些都是你每月必须支付的费用。

2.财务目标(至少占你月收入的20%)

将你的钱投入到长期储蓄中,如信托或私人退休基金(PRS),以保障确保你的财务基础。

这些资金也可用于应急,及更大的目标,如用作买房头期。

3. 灵活支出(占你月收入的30%以下)

这包括日常可调整开销,如外出就餐、购物、娱乐、爱好或汽油钱等。

当然,所有的理财方法都仅供参考,但至少可以给你判断自己的钱财流向。

在真正理解了负担能力为何后,你就能在做出重要的财务决定时,根据你的生活方式和长期目标来调整预算。

请记得,在做出任何财务决策时,始终都要考虑到你的长远生活。

 #WalletWisdomWithWaihun

想知道更多理财贴士,你也可以上到iMoney学习中心网站https://www.imoney.my/articles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

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财务自由不再是梦想/林烈緻

最近和友人聊起新的一年有哪些财务目标,大家都聊得气势蓬勃之际,其中一位朋友说出了自己想在新的一年里开始创造每个月数千马币的被动收入来应付日常开销,从而达到财务自由。

每个月的被动收入目标看似合情合理,但背后所需的投资金额,却让他顿时恍然大悟,甚至觉得自己的被动收入目标遥不可及!

对于许多投资小白来说,财务自由是美好的愿景,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往往模糊不清。

创造被动收入是一条实现财务自由的途径,但要达成理想中的目标,背后的准备工夫则不能马虎。被动收入的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结合科学的投资策略、理性的资金管理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

明确财务目标:从理想到具体

许多人都想为自己设定被动收入的目标,但不知道要如何达成。其实我们能从一个简单的公式入手,以每个月2000马币的被动收入为例:计算出创造被动收入所需的启动资金:

所需资金总额 = 每年被动收入 ÷ 年回报率

案例计算:

目标:每月2000马币被动收入,预计年回报率为5.5%作为案例基础。

每年被动收入 = 2000马币 × 12 = 24,000马币

所需资金总额 = 24,000 ÷ 0.055 = 436,363马币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甚至望而却步。但这却是重要的第一步,帮助投资者了解财务自由的资金需求。看似简单的计算公式,投资者也应该意识到以下重要的几点:

回报率的选取: 5.5%是一个较为保守的回报率,适用于成熟市场(如美股或马股)中优质蓝筹股的股息率。对于更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参考8%-10%的预期回报率,但同时需承受更大的市场波动。

此外,投资者也必须在长期规划中需考量通胀的侵蚀。例如,在3%的年通胀率下,10年后实际购买力可能减少26%。这要求目标金额适当提高,或投资组合具备抗通胀特性,如持有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或通胀挂钩债券。

从目标到行动:如何累积初始资金

实现财务目标并不意味着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以下是几种累积初始资金的方法:

1. 储蓄优先:构建资本的第一步

·储蓄率设定: 建议将收入的20%-30%存入一个独立账户,专门用于投资资金的累积。

·预算管理: 减少非必要开销,例如娱乐、奢侈品等,提高储蓄率。

2. 资本增长:投资积累财富

在累积资金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优先注重资本增长,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资产规模:

·股票投资: 选择高成长性股票或ETF,利用市场上涨的长期趋势积累资本。

·定期投资: 通过“定投” 平滑部分的市场波动,利用复利效应放大收益。

3. 增加收入来源

·职业提升: 通过技能学习和职业发展增加工资收入。

·副业: 例如自由职业或在线项目,利用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额外收入。

动态调整策略:从资本增长到股息收入

财务自由是一个动态过程,就好比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一样的优先考量事项。其策略也需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

1. 资本增长优先阶段(*约20-35岁)

投资者可优先考虑投资高成长性资产,例如中小盘股、科技股或国际市场ETF(如纳斯达克100 ETF)。使用“增长价值比”(PEG Ratio)或其他增长型估值法挑选成长股,同时确保资产配置中分散行业和地理风险。

2. 平衡阶段(*约35-50岁)

进入平衡阶段可逐步增加股息型资产的配置,如高股息蓝筹股和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开始创造部分被动收入。关注“股息覆盖率”和“债务比率”,筛选财务健康且现金流稳定的公司。

3. 现金流优先阶段(*约50岁及以上)

高度依赖股息收入的阶段以策划步入退休生活,并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投资者可通过“股息再投资计划”(DRIP)在退休前进一步积累资本;转向债券ETF和国债等低波动性资产。

备注:*以上年龄范围只供大略参考,实际年龄该依据个人需求调整。

通过合理设定目标、有效累积资本并动态调整投资策略,财务自由可以逐步实现:

从目标开始: 理性计算需要的资金总额,明确财务自由的门槛。

优化资本积累: 利用储蓄、投资增长和额外收入多渠道快速累积本金。

策略动态调整: 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调整资本增长与股息收入的比重。

财务自由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通过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现实。

无论你的目标是每月2000马币的被动收入,还是更高的财务成就,只要遵循清晰的规划并采取持续的行动,每个投资者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