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独中教师的退休挑战/黄燕娣博士

2024年度汉字被选为“升”,这字表面上象征着向上提升的意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充满矛盾。例如,物价持续上涨,而打工族的薪资却依然原地踏步。

以独中教师为例,他们的薪资水平相比20年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远远无法应付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尤其在购房和支付医药保险的费用,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是刚步入职场便必须面对的压力。

对已婚教师而言,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中教师,家庭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偿还房贷和孩子的教育费,他们未来养老就主要依赖公积金了。这种生活模式让人不得不忧心,那些教了一辈子书的教师在退休后能否过上安逸的生活。

早期,独中教师的招聘面临极大困难,许多人不愿选择这份薪资低、压力大的职业。

随着大型独中逐渐改善教师福利,教师流动性有所减少。然而,小型独中却因资金有限,难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资和福利,招聘和留住教师变得困难。

在师资较为稳定的大型独中,董事会甚至有条件制定教师的退休年龄。这在表面上是一种成本控制的手段,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强制退休适得其反

有些独中规定教师达到某个年龄后,无论健康状况如何,一律不再续聘。这种做法在一些人看来是缺乏人情味,但也有人支持,认为应该为年轻教师创造机会。

实际上,政策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其合理性。在需要体力劳动的行业,强制退休或许是一种保护措施,但对于独中教师这样的职业,“一刀切”的做法是否适合,值得探讨。

假如教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身体仍然健康,且教学能力未受影响,强制他们退休可能适得其反。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后失去经济来源或精神寄托的人,可能会因无所适从而加速健康衰退。

根据马来西亚的人口统计数据,男性平均寿命为74岁,女性为80岁。对于那些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值得关注。

面对潜在经济压力

随着医药保险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那些没有额外收入的退休教师如何应对潜在的经济压力,仍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人们称赞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时,这对于独中退休教师来说或许并不是赞美,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写照。

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始终用心对待每位学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保障独中教师的薪资和退休生活,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华文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支持。

如何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与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独中董事会成员的智慧。

愿所有教师,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都能健康、平安,享受更好的生活。

反应

 

灼见

【灼见】大学生失业与学非所用/黄燕娣博士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的失业率降至3.1%,创下自2015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马来西亚人才机构主席黄书琪指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被迫接受低于自身教育水平的工作。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暴露教育体系与职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也强调,就业与教育的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失业和学非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有25%的毕业生从事与自身技能不匹配的工作,这直接反映高等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许多毕业生的技能却无法满足这些新兴趋势。

与此同时,行业自动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传统工作减少,进一步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此外,许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软技能,难以满足职场需求。虽然薪酬和福利是求职者的重要考量,但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在于综合素质不足。

根据我国一家求职网站的调查,大学生在面试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合理的薪资要求、态度不佳、英文水平不足、沟通技巧缺乏及过于挑剔。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也反映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不足。

英文能力和沟通技巧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但不少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令人担忧。也有毕业生因不愿接受低于自身预期的职位而选择自愿失业或频繁跳槽。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反映出社会和教育体系在职业指导和预期管理上的缺失。

平衡理论与实践

分析指出,大学生失业问题与过高的职业期待,以及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入学率,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标准过于宽松,加上国立大学实施种族固打制,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学阶段,有不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课程设计又偏重理论知识,实践导向的内容相对不足。这种教育模式使毕业生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需求,进一步加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应注重平衡理论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同时教育部应该取消入学固打制的不公现象。

此外,加强英文和沟通技巧训练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也需要调整心态,改变对职业的固有认知。无论是哪一类工作,都应认真对待,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

求职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调整的长期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大学生失业、学非所用及“低就”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社会现象,仍需学校、政府和企业等的协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