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回旋镖/Project Syndicate
作者:张湖月(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教授)
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的TikTok平台用户,会不顾美国政府禁令蜂拥到小红书这个中国手机平台上。它在本周的两天时间里成为了全美下载量最大的手机应用程式,新增了70万用户,而且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的“TikTok难民”。
既然美国是以数据安全为由封禁了TikTok,那么美国用户向其他中国应用程式的迁,移只会加剧这些关切。与TikTok这个不在中国运营且不受中国法律约束的平台不同,小红书是一款中国国内应用,受到严格的中国法规监管。
此外,TikTok称其用户数据全部存储在美国境内,并由美国为首的安全团队进行监督,而小红书的数据则全部存储在中国境内。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数据保护法。这些法规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用户信息,但其实主要针对企业,对政府获取个人数据的限制要少得多。因此,中国公共机构在调取用户数据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除了数据隐私问题,美国当局还担心TikTok会被用来影响本国舆论。但作为安全关切解决协议的一部分,TikTok的算法受到甲骨文公司的密切监控。
而小红书的算法,则在中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下运行,且必须遵守该国严格的内容审核要求,并可以因此进一步塑造目前涌入该平台的TikTok难民的观点。
鉴于封禁TikTok背后的法律依据,我们很难想象小红书可以逃脱类似的审查。既然美国最高法院对封禁TikTok的法律表示支持,那总统也有权把小红书平台定为国家安全威胁。
监管变成“打地鼠”游戏
但这一过程可能很快就会变成一场“打地鼠”游戏,随着美国用户从一个中国平台迁移到另一个中国平台,监管机构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封禁中国手机应用程式的无休止循环中。
不断加长的被禁应用程式名单,可能会让美国构建起自己的“防火墙长城”——与中国长期采用的审查策略如出一辙。即使这些中国应用被从美国手机应用商店下架,精通技术的用户们,也可以通过VPN轻松绕过这类限制,就像中国用户访问国外平台一样。
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很快就会触及自身封禁中国应用程序的能力极限。
此外,每一项新的限制措施都有可能助长违禁行为,使更多用户转向中国控制的平台。这种策略非但无法缓解国家安全关切,反而可能无意中加剧这些问题,催生禁令最初本应解决的那类漏洞。
因此,TikTok禁令将美国政府落入了一个几乎无从应对的境地,而这或许也解释了特朗普为何据说正在权衡赦免TikTok的各种方案——尽管该禁令是他在上一任期内发起的。

撤销禁令也有风险
然而撤销禁令也有其自身风险。作为国会通过的立法,它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废除。理论上特朗普可以指示执法机构不执行该禁令;但这样做会产生一些深远影响,尤其是会让人质疑美国对法治的承诺(这又与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指控如出一辙)。
而禁止TikTok之外的另一个选项,则是将该应用在美国的运营强制剥离出来,但这一解决方案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的批准。
2020年中国对推荐算法等技术(也就是TikTok的核心运行机制)的出口实施了限制,这实际上赋予了中国政府对任何潜在交易的否决权。
因此,TikTok的困局如今成为了中国领导人与特朗普打交道时的强有力谈判筹码,而后者在竞选时曾承诺要对中国商品征收更高进口关税。因此,他在最高法院即将对禁令作出裁决的几个小时前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求助也就不足为奇了。
意外促成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TikTok事件也给中国带来了另一份战略礼物。“TikTok难民”和中国网民在小红书上的友好互动,为文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正是中国统治者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
二十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美国积极进行文化推广以扩大本国影响力。但尽管中国政府在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发布了广告,并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建立了孔子学院,这些努力却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取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小红书在短短几天内所取得的成就,似乎让之前所有举措的累积影响都黯然失色。
正如我在新近出版的《高压线》(High Wire)一书中所探讨的那样,集中式的决策往往会带来极易被打破——而非长期有效——的监管结果。
而TikTok事件则明确提醒了我们,在制定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时总统权力的过度集中,也会导致类似结果。
鉴于特朗普寄望在第二任期内巩固行政权力、笼络忠实拥护者并减少制度约束,这一趋势似乎有可能加剧,从而产生大量意想不到的后果。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视频推荐 :
中美博弈新篇章/罗汉洲
美国前总统拜登下令TikTok必须与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脱离关系,然后必须卖给美国人,否则就禁止在美国营运,这是家喻户晓的“不卖就禁”政策。
美国人于是纷纷组织财团,准备接手TikTok,TikTok似乎已是美国人的囊中物,美国的蛮横态度尽显世人眼前。
惟在期限届满前,TikTok营运公司表现出宁折不弯的态度,自动停止在美营运,给美国碰了一鼻子灰。
特朗普上台后,为了替美国挽回一点颜面,给予TikTok 75天的宽限期至今年4月5日。在这期间,特朗普三番四次放风声说中国已答应出售TikTok,买主也已敲定。
一会儿说是甲骨文,一会儿说是某财团,一会儿说是某大户,都对接管TikTok很有兴趣;而且买卖谈判非常顺利,已接近签约,仿佛“鸭子熟了”。
然而,4月5日,特朗普却宣布再度给予TikTok 75天的营运宽限期。TikTok显然不是软柿子,特朗普之前说的话,原来只是自说自话,自我陶醉。
但他仍不忘往自己脸上贴金,说中国原本答应卖TikTok,却因他对中国产品加征进口税,引起中国“不高兴”而拖延签约。
所以,他表示,只要中国签约把TikTok卖给美国,他就会调低对中国的进口税。
不择手段巧取豪夺
众所周知,当美国垂涎外国某项科技技术或企业时,它就不择手段,非得占为己有;占不到就封杀,务必要来个一拍两散才肯罢休。现在,它正以这一套手法来对付TikTok。
美国人常说中国是靠偷窃美国的科技技术才成为科技强国,又说中国是靠欺骗美国而致富。
岂料,美国才是个中高手,靠的正是巧取豪夺。据科学界专家指出,美国之所以誓要夺下TikTok,除了因其盈利丰厚,更垂涎的是TikTok的演算法。
美国人自知在这方面的技术落后中国好几年,若能将TikTok抢到手,就能借此追上中国,这条捷径最好走。
偏偏TikTok不肯就范,于是特朗普便以降低关税为诱饵,试图引诱中国出售TikTok。这种手法却恰好显露出特朗普天真的一面。
要知道TikTok的演算法技术价值连城,岂是“减税”能相提并论?这就如左宗棠所说:拿喂狗盆来换我的宝剑。你说,特朗普是不是有点天真?
TikTok到手后患无穷
更何况,特朗普是个反复无常、视承诺如儿戏的人,即使有白纸黑字的合约也未必当一回事。他或许会为得到TikTok而暂时降低中国进口税率,但一旦TikTok到手,随时又会调高关税,TikTok则一去不复返。中国岂会如此轻易受骗?
美国人天生贪婪无厌、得寸进尺。其国土面积从最初的百万平方公里扩张到900万平方公里,正是因为其巧取豪夺的本性。
所以千万别以为它得到TikTok后就会满足,就会与中国和平共处。
当拜登宣布收购TikTok时,美国人已磨拳擦掌,准备在收购TikTok之后,再收购小红书。
今年,又多了一个收购目标——那就是DeepSeek。收购的理由仍然是那些老调重弹的借口:这些平台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会戕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等等荒诞不经的抹黑之词。
中国如果真的把TikTok卖给美国,那就如同“开城纳敌”,后患无穷。
另一方面,从中国处理TikTok、李嘉诚出售港口以及应对关税战的态度来看,今日中国,早已不是“银河号事件”时的中国。
中国已有底气、有能力与美国针锋相对,但美国却仍不知今夕是何年。
古人总结历史经验说:“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又说:“胡虏无百年之运。”美国自二战后横行至今已近80年,其气数将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