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低收入群首选·年销冲68亿 廉价零售店前景看俏

独家报道:何燕羚

(吉隆坡1日讯)百货通胀,对价格特别敏感的消费者务求价廉物美及货比三家,廉价零售商店或固定价格商店(Dollar Store)顺势崛起,更成为B40和M40群体的最爱!

廉价零售商店近年快速兴起,并为传统超市带来激烈竞争,根据即将在大马交易所上市的Eco-Shop草拟招股书,由Frost &. Sullivan展开的独立市场报告指出,我国有超过10个廉价物品零售商,在全国各地拥有至少719间商店。

有研究数据预计,2028年国内廉价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68亿令吉,较2016年的区区10亿令吉,翻了5.8倍,显然已成为零售行业的一股强大势力。

超过700间商店,看似很多,市场也许已经饱和?其实不然,相反的,消费者需求和行业竞争等方面都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未来数年廉价零售市场料续保持上涨趋势。

为何廉价商店“当道”?

● 通胀推升生活成本

● 经济下行能省则省

● 商品多元价廉物美

●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 更注重商品性价比

疫后消费者倾向平价店

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廉价零售市值在2016至2023年间,以每年激增19.9%的步伐急速扩张,从2016年的区区10亿令吉涨至2023年的34亿令吉,预计2023至2028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5.1%,市值到了2028年将扩大至68亿令吉,较2016年翻5.8倍。

根据调查公司令尼尔森(NielsenIQ )研究报告,B40和M40群体是廉价零售店的核心顾客群(各占47.4%和38.9%),3个月内至少光顾一次。

财务压力越来越重,预计将会有更多消费者倾向于廉价零售店,将为该市场带来客流量与销售额的双重增长。

冠病疫情成了廉价零售市场的一大助力,在2020年逆势增长4.6%,受惠于价格优势与商品多元化,疫情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更高,使平价商店成为首选购物地。

渗透率仍不足 未来潜力巨大

相较国外的一些成熟市场,我国的廉价零售市场渗透率仍不足,未来增长潜力大。

Frost &. Sullivan报告指出,我国较迟引入廉价零售模式,以致无论是人均销售额或每百万人口门店数量,与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渗透率仍然偏低,可谓渗透率不足。

但反过来说,这意味着,市场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拉近与其他国家的水平。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廉价零售的人均销售额仅22.5美元(约98.8令吉),反观日本67美元(约294.2令吉)、加拿大195.2美元(约857令吉)和美国371.5美元(约1631令吉)。

至于每百万人口门店数量,大马是21间、日本84间,加拿大125间及美国118间。

在消费观念逐渐转向理性消费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性价比,而廉价零售店正通过高性价比的销售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价廉物美的需求,带动全球多个国家的廉价零售行业销售表现抢眼,既有企业不断扩展市场版图,也有新业者加速涌入,市场变得越来越有看点,反映出此行业的未来前景可许。

“一元商店”奠定新模式

廉价零售行业最初是以"所有商品单价一令吉"的零售模式起步。

后来,由于营运成本上升,商家逐步上调价格。

尽管如此,相较于其他零售商,这种以固定价格提供多元商品的商业模式,仍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消费价值。

廉价零售店销售涵盖多类的一系列日用品,包括家居用品、厨房用具、文具、玩具、健康美容产品等,也售卖部分食品杂货。这类商店采用固定价格模式,对店内大部分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定价政策,在经济型至中端价格定位区间,设置不同价格层级(pricing tiers)。

毛利逾20% 跑赢许多行业

别以为无利可图,廉价零售商凭借薄利多销模式,毛利(Gross Margin)实则可超过20%,比许多行业出色。

廉价零售店其实盈利可观,主要是运用薄利多销策略奏效,通过提供低价商品吸引大量消费者,依靠高销售量来达到盈利。例如,尽管单个商品利润微薄,但整体销售量大,仍可享受可观利润。
我们来一探究竟廉价零售市场领导者Eco-Shop,如何实现超过20%的毛利。

根据该公司向证劵监督委员会(SC)提呈的草拟招股书,旗下拥有Eco-Shop和Eco-Plus两种门店模式。

Eco-Shop采用固定价格策略,Eco-Plus则采用混合定价模式,其策略使公司能有效覆盖不同收入群体,分别满足B40(40%最低收入群体)和M40(40%中产阶级)的不同需求,从而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定位与消费者偏好高度契合,奠定了良好增长基础。

小商品大利润

此外,Eco-Shop通过大量自家品牌(home brand)的产品、每月更新库存单位、通过海外供应商直接采购,及拥有专属物流车队,可有效地把控质量和价格。

截至2024财年5月31日,全国拥有超过300间分店的Eco-Shop,营业额报24亿402万令吉,税前盈利达2亿4170万4000令吉,毛利达26.4%,税前赚幅也有10.1%。

别小看区区2令吉40仙的商品,它却能带来不俗利润。

简而言之,若业者要取得成功,必须在这三方面做到位,包括优化供应链和成本控制、商品多样化与快速更新和提供高性价比商品。

反应

 

财经新闻

私募基金Creador再有新作 廉价连锁店Eco-Shop要上主板

(吉隆坡5日讯)本地知名私募基金Creador有份投资的廉价连锁零售商店Eco-Shop,向证监会递交草拟招股书, 估计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中发行 3亿4700万新股,准备挂牌上市马股主板。

根据草拟招股书,除了发行新股外,股东也献售5亿1514万6000现有股,总计8亿6214万6000股,相等于扩大后股本的15%。

供公众认购的达1亿8777万8000股,其中1亿1494万新股将供大马公众认购,其余新股则供该公司合格董事、员工与对公司有功人士申购。

至于机构认购,则涉及最多6亿7537万令吉股权。

另外,公司目前在全国经营320家门店,截至2024财年,营收录得24亿402万令吉,净利录得1亿7728万令吉。

此外,在2022至2024财年,公司净利赚幅分别为19.6%、26%和26.4%。

目前,Eco-Shop大股东兼董事经理拿督斯里李家发,持有该公司的80.3%股权,间接持有2%,而Creador IV透过旗下管理公司Agathis Montana Sdn Bhd (AMSB) 持有10%股权。

两方都有在此次IPO献售股权,在上市后,李家发的直接持股将降至73.9%,而AMSB将保留1.9%。

伺机扩大门店

该公司计划通过IPO集资扩大分店网络,其中包括郊区和乡区,同时也投资物流和配送基础设施。

另外,公司也放眼在雪兰莪、沙巴和砂拉越等兴建配送设施,进一步强化供应链,同时也有意升级数字系统,加强手机应用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Eco-Shop是在2006年成立,至今已有18年历史,主要从事杂货、批发,以及电子商务等。

马银行投行是本次首发活动的保荐人和独家承销商,并与瑞银证券及兴业投行成为联合账簿管理人。

料筹8亿令吉

回看早前报道,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出,Eco-Shop原先有意在2023年上市马股,筹资额或高达8亿令吉。

根据早前给出的时间表,预计最早可在去年9月上市,惟上市日期和规模仍非最终定案。

一旦上市,这将是本地知名私募基金Creador近5年来,第3次将投资的公司操作上市。

Creador及其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布拉马瓦苏德万,是近年来马股风云人物,2020年上市的Mr. DIY(MRDIY,5296,主板消费股),以及2021年上市的CTOS数字(CTOS,5301,主板科技股),都是这家私募基金的得意之作。

除了上述公司,Creador的投资组合还包括奶茶品牌Tealive的母公司——Loob控股、大西药房(BIG Pharmacy)、一站式烘焙原料店Bake With Yen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