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打造DeepSeek成第二个华为/魏开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加速,尤其是制造业壮大,是从“三来一补”到合资合作;从引进外资“独资”企业到“以市场换技术”逐步实现的。到了本世纪初,国家提出“2025中国制造”计划,表明要升级制造业技术水准,创立国产品牌,从低端产业往中高端进发。在这个过程中,内地诞生了不少具独创精神及特色品牌的大厂。

按2023年的营收数额排名,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有133家,里面有不少是高新科技及“互联网+”企业,其中以华为最为突出。这间从通讯设备起家的民企,如今已然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翘楚。

据华为高层日前透露,该公司去年全年销售收入超过8600亿元人民币,几乎回到被美国制裁前的巅峰。

创新企业要有原创

华为作为一间民企,之所以成为美国政府重重打压的对象,是因为它是真正的创新企业,创新从底层逻辑开始。从根本上说,中国要不被卡脖子,不担心“脱钩断链”,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创。

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要不再错过、不落伍,就不能在美国等西方世界划定的框架及标准中亦步亦趋。在中美事关国运之争的当口,中国的一家初创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只用了560万美元的训练费用,就成功推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R1,其效果与美国号称世界第一的OpenAI公司处于同一水平,结果轰动了世界。

这间公司的创始人梁文峰被邀请参加国务院总理李强的座谈会中谈到,中国企业不能坐等搭便车,而要成为创新的参与者、贡献者,一鸣惊人,引发深思。这种思想与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所思所想所为很是契合。

因此,笔者以为DeepSeek具备成为第二个华为的潜质。何况,DeepSeek已经在运用华为的升腾910C芯片在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了,两家公司将来会有更紧密的合作。

重视人才高薪笼络

除了强调原创精神之外,DeepSeek还有几点做法与华为十分类似。 一是重视人才,并以高薪笼络。

华为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员工队伍,这为华为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DeepSeek目前在BOSS直聘等平台发布了52个在招职位,涵盖深度学习研究员、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及资深UI设计师等。其中,深度学习研究员岗位的薪资水平为50—80k(14薪),招聘要求是在校或者应届的硕士生。这意味着,若按照最高月薪8万元计算,应届生入职DeepSeek,年薪就可达到112万元。

此外,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校招)薪资范围6万元至9万元,最高年薪126万元;大模型全栈工程师薪资范围5万元至8万元,最高年薪112万元。

二是主创人员为本土名校生。DeepSeek由量化资管巨头幻方量化创立,团队约有150人,成员多为本土人才,创始人是来自广东省湛江市代管的县级市吴川市的 “85后”梁文锋。

主创人员都在35岁以下,全部是内地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及还没有毕业的硕士、博士生。总之,都是国内自己培养的,没有留学外国的“海龟”,包括梁文峰自己,毕业于浙江大学。这样教育背景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可免受美国现有硅谷、华尔街等框框的约束,可走美国人工智能产业不一样的路子。

不上市不对外融资

三是DeepSeek将不上市、不对外融资。据媒体披露,梁文峰已有此想法。如此一来,该公司可免遭资本市场、私人投资尤其是外国资本的摆布,可心无旁骛地贯彻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构想,而不是单单以盈利为出发点。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是为本国、为全球南方、为全人类造福,让那些发展中国家、工业欠发达国家、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在人工智能创新及运用方面有所得益。

从DeepSeek公布人工智能大模型采取完全开源的做法,可以应证创始团队的格局与境界。

华为公司将鸿蒙系统的底层核心架构无偿捐献给国家,并为国家信息安全、国计民生的行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而备受尊敬。从这点看,DeepSeek已具备成为第二个华为的基础。

反应

 

国际

DeepSeek受国际抵制 中国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

(北京10日讯)中国本土人工智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提供免费商用开源大模型,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同时被外国AI产业同行视为劲敌,部分美国官员扬言抵制。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10日指出,愿与各方加强AI交流合作,坚持以共商促共享,同时反对用意识形态划线,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

中国外交部10日举行例行记者会,有媒体提问,“中国AI企业DeepSeek推出性能优越、免费商用的开源大模型,且训练成本比同类产品更低,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郭嘉昆指出,我们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中方愿同各方加强AI交流合作,坚持以共商促共享,携手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共同在AI的广阔天地里深度求索。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说,根据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中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兆4445.57亿元人民币,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