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大学生失业与学非所用/黄燕娣博士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2024年12月我国的失业率降至3.1%,创下自2015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马来西亚人才机构主席黄书琪指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被迫接受低于自身教育水平的工作。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暴露教育体系与职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也强调,就业与教育的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失业和学非所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有25%的毕业生从事与自身技能不匹配的工作,这直接反映高等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许多毕业生的技能却无法满足这些新兴趋势。
与此同时,行业自动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传统工作减少,进一步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此外,许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软技能,难以满足职场需求。虽然薪酬和福利是求职者的重要考量,但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在于综合素质不足。
根据我国一家求职网站的调查,大学生在面试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合理的薪资要求、态度不佳、英文水平不足、沟通技巧缺乏及过于挑剔。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也反映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不足。
英文能力和沟通技巧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但不少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令人担忧。也有毕业生因不愿接受低于自身预期的职位而选择自愿失业或频繁跳槽。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反映出社会和教育体系在职业指导和预期管理上的缺失。
平衡理论与实践
分析指出,大学生失业问题与过高的职业期待,以及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入学率,部分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标准过于宽松,加上国立大学实施种族固打制,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学阶段,有不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课程设计又偏重理论知识,实践导向的内容相对不足。这种教育模式使毕业生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需求,进一步加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应注重平衡理论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同时教育部应该取消入学固打制的不公现象。
此外,加强英文和沟通技巧训练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也需要调整心态,改变对职业的固有认知。无论是哪一类工作,都应认真对待,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
求职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调整的长期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大学生失业、学非所用及“低就”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社会现象,仍需学校、政府和企业等的协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别让沉默成了伤害/黄燕娣博士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校园霸凌、网络霸凌、性骚扰及学生自杀的事件。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独中或华小,也同样出现在政府学校、国际学校、宗教学校,甚至大学校园。
然而,当此类事件发生在独中或华小时,往往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媒体与舆论也容易将矛头指向华文教育体系,甚至质疑独中过于保守,担心负面消息影响招生,损害华教多年来辛苦建立的形象。
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校园问题的发生有其复杂背景,可能牵涉到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甚至社会或政治因素。
这绝非某一类学校或教育体制所独有的现象,类似的事件在国外或其他机构中同样存在,只是未必获得媒体的广泛报道,或因种种原因未被公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学生维权意识的提升,一些原本可能被掩盖的事件得以曝光。虽然这提升了公众对校园安全议题的关注,但也带来了信息快速扩散所衍生的问题。
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朗之际,社交平台上的情绪性评论、盲目跟风及网络谩骂,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可能误导舆论方向。
因此,当我们面对校园事件时,应尽量保持客观与理性的态度,避免将个别事件扩大解读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同时也应警惕未经核实的信息传播可能造成的误导。
当然,一旦校园内发生不幸事件,校方应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处理问题,而非逃避或袒护任何一方。因为,这不仅关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校园整体的安全与信任氛围。
建立透明申诉机制
学校有必要建立明确、透明的申诉与调查机制,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受害者勇敢发声。设立匿名举报管道或专责单位,让学生相信,他们的声音会被听见、被重视。
在事件发生后,校方必须立即启动迅速且公正的调查,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避免因偏颇判断而伤害无辜,或再次伤害到受害者。
同时,学校应严守信息保密原则,保护当事人隐私,在调查尚未完成前,避免对外散播未经查实的资讯,以减少不必要的纷争与猜测,降低事件带来的二次冲击。
此外,学校应为事件中的所有相关人士提供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不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事件本身都可能造成心理创伤或情绪困扰。透过专业辅导,可以帮助他们面对问题,也有助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在平时就加强教育与宣导工作。透过讲座、课程或工作坊,让师生更深入了解如何尊重他人、正确使用网络,以及性骚扰的界定与应对。唯有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友善、尊重、安全的校园文化。
校园不应是沉默的地方。面对问题,我们必须有勇气正视,有制度处理,有教育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安全且值得信赖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勇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