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总审计司报告】2023年政府机构 217子公司86家亏损28亿

(吉隆坡24日讯)在2023年,217家联邦政府机构子公司中,约40%出现亏损,总亏损金额达到28亿令吉。

总审计司拿督旺苏拉雅指出,报告显示,在这些子公司中,有131家(60.4%)实现盈利,剩余的86家(39.6%)则录得亏损。报告还显示,217家子公司中有191家活跃,另有26家处于休眠状态。

他在今天提交国会的一份关于该报告。

完整报告透露,五个机构旗下的21家子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亏损总额为9.7055亿令吉。这些亏损的子公司包括9家国内运营和12家国外运营的公司。

“在2023年,共有217家子公司,其中3家是新成立的,总投资额为8596万令吉。131家子公司(60.4%)盈利,总利润为40.8亿令吉,而其余86家(39.6%)则亏损28.1亿令吉。”

“根据审计分析,五个联邦机构旗下的69家子公司今年的利润总额为36.9亿令吉,而40家子公司则亏损了26.5亿令吉。”

在亏损最为严重的五家子公司中,分别来自朝圣基金局(LTH)、雇员公积金局(EPF)、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公务员退休基金局(KWAP)和武装部队基金局(LTAT)的子公司。

LTH旗下的LTH Property Holdings 2 Limited和LTH Property Holdings 3 Limited由于投资物业减值,受到了英国利率上升和通胀影响,导致亏损。

公积金局旗下的三家子公司——Kwasa Europe S.à.r.l、Kwasa Europe-I S.à.r.l和Naungan Sentosa Sdn Bhd——由于资本结构问题,遭受了亏损,其资本结构主要由股东贷款组成。

“公积金局作为唯一股东,依赖利息收入支付股息,然而新成立的基金Ameen Direct Equity I, L.P.专注于长期投资,尚未获得足够收入来支付运营费用。”

Felda旗下的FIC Properties Sdn Bhd因融资成本和对联营公司的投资减值而出现亏损。

同时,KWAP的子公司Prima Harta 5(Jersey)Unit Trust由于投资物业减值而蒙受损失,尽管英国房地产市场风险下降,但两年间建筑入住率保持在99.6%。

LTAT的子公司Irat Properties Sdn Bhd和Irat Hotels & Resorts Sdn Bhd也因高昂的融资成本、房地产投资的公允价值损失和预期信贷损失而遭受亏损。

审计报告还指出,2023年只有81家子公司(37.3%)向各自的机构支付了股息,共支付股息总额为28亿令吉。其中,14家亏损的子公司依然支付了14亿令吉的股息。

5个联邦政府机构的负债多于资产

根据最新报告,五个联邦政府机构的负债超过了其资产。

总审计司拿督旺苏拉表示,针对142个联邦机构的审计结果显示,这些机构的总资产为2.6万亿令吉,负债则为8710亿令吉。与2022年总资产2.512万亿令吉相比,2023年的资产增长了0.184万亿令吉(7.3%)。负债方面,2023年总负债为8710亿令吉,相较2022年的8850亿令吉减少了140亿令吉(1.6%)。

审计分析还揭示,绝大部分联邦机构的资产大于负债,但有五个机构的负债超过了资产。这些机构包括马来西亚人民房屋计划(PR1MA)和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

PR1MA的净负债为3.4246亿令吉,主要是因为其需在2027年之前偿还的伊斯兰债券(Sukuk)贷款,现有资产无法覆盖这些偿债需求。另一方面,SWCorp的净负债为1.4015亿令吉,主要源于特许经营公司应付款项和应计费用超过其可用资产。

审计报告还指出,20家机构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借入了总额为1265亿令吉的贷款,其中四家机构在2023年新增了73亿令吉的贷款。

审计分析进一步表明,四个联邦机构中,武装部队基金局和马来西亚木材工业局(MTIB)从联邦政府获得了2.8亿令吉的融资。LTAT获得了2.3亿令吉,MTIB则获得了500万令吉。而另外三个机构——公务员房屋贷款局(LPPSA)、LTAT和马来西亚Perwira Niaga(Pernama)——则分别从金融机构和其他联邦机构获得了总额为70.29亿令吉的融资,占总融资的96.2%。

在20个借款机构中,12个来自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的贷款,其中五个贷款带有担保,总金额为990亿令吉,其余七个贷款则有抵押品,但没有政府担保。

未偿还的贷款总额为1198.41亿令吉,占总贷款额的94.7%。其中,LPPSA的未偿还贷款最高,达640.8亿令吉,其次是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PTPTN)(411.3亿令吉)、Felda(74.6亿令吉)及其他机构。

反应

 

言论

总审计司报告弊端周而复始/曾达威

《2024年第三系列总审计司报告》指出,在第12大马计划下的项目中,有169个项目出现进度延误问题。

总审计司报告的初衷是揭露问题并推动整改,然而年复一年的报告却不断暴露出相似的弊端,令人不禁纳闷相关部门是否有在吸取过往的教训。

《2024年第三系列总审计司报告》指出,第12大马计划涉及的8593个项目中,共有3942个项目正在实施,1434个处于后期实施阶段,3085个处于预实施阶段,132个处于无效状态,意味着很多项目仍在起步或尚未有显著进展。所谓无效,意味着这些项目并未产生预期的效益,甚至耗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

除了项目延误,总审计司报告还披露第12大马计划中的预算超支问题。报告显示,2021至2023年期间,项目支出金额高达2319亿2000万令吉,超过批准的2227亿5600万令吉拨款。

疏于监督管理疏漏

这种超支现象不仅反映出预算管理上的疏漏,也加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可能危及长期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在拨款与项目预算之间的失衡,不仅是财政管理的问题,更可能影响公众对政府问责和管理能力的信任。

尽管每一份总审计司报告都会提出数百条改进建议,然而问题却依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监督和问责机制的不足。

各部门在项目延误、预算超支或无效运作的情况下,并未承担足够的责任,相关的官员与管理层也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如此一来,报告中的问题一再重复,公共项目的管理依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加强问责严厉惩罚

为了有效遏制这种局面,政府必须加强问责机制,并严肃处理失责的官员。只有通过强而有力的问责,我们才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整改,避免资源浪费和公共项目的延误。

对于屡次出现问题的部门与管理层,政府更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

此外,政府可以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政府可以实时监控项目进展,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增强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减少非法挪用的可能性。

政府也可以设立公开透明的项目资料平台,让公众参与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执行力与透明度。

总审计司报告周而复始的弊端,反映出政府部门项目管理模式的深层次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展开系统性改革,重新审视并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

严格来说,每一个公共项目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进度管控,确保从项目规划到实施都受到有效监督。

唯有通过有效的监督、问责与结构性改革,我们才能确保公共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不会落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