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虚强,马华太弱/章龙炎
多年来,人们常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马华,指责其在维护华人权益方面软弱,甚至“出卖”华社。然而,华人社会基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仍给予马华一定支持,毕竟“有人在朝好办事”。换句话说,在华社眼中,马华是一块铁,但始终炼不成钢。
自2008年全国大选以来,华人选民对马华的支持持续下滑,反之,民主行动党成为华人的“真命天子”。
为什么行动党能取而代之?因为它让华人相信,它比马华更有能力捍卫华人权益,甚至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地位,让华人摆脱“二等公民”甚至更低等的待遇。
事实上,许多华人对行动党的信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迷信”。他们忽略了一点:行动党自称“全民政党”,而非像马华一样的族群政党。
这意味着,捍卫华人权益对马华而言是“原罪”,但对行动党而言则是一个可以灵活操作的政治工具——它可以利用华人关注的议题攻击马华,以争取选票,但在掌握权力后,便可理直气壮地推卸责任,声称自己是“全民政党”,无需专注华社议题。
然而,行动党的双面手法也让其陷入政治困境:前方得不到马来选民的支持,后方又无法放弃华人的“铁票”——这批票仓,若长期得不到兑现承诺,便会生锈腐蚀。
这种困境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行动党至今仍紧咬着已经没落的马华不放,逢事必拿马华做文章,甚至到了“恬不知耻”的地步。
火箭难打入马来选民市场
为何一个“当权党”仍需依附昔日的对手,刷存在感?答案很简单——行动党在马来社会始终打不开局面,即使巫统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曾试图替行动党“推销”,仍难以打入马来选民市场。
面对行动党的操作,华社是否该思考:马华已式微,行动党却仍要靠攻击马华维持自身的强大,究竟是马华太无能,还是行动党太虚弱?
华人支持行动党,是希望能在马来西亚活得更有尊严,可行动党始终未能突破马华的框架,那么,到底是谁没有尊严?
过去,马华被批评“当家不当权”,如今行动党借攻击马华来模糊视线,难道就成了“当家又当权”?
对马华而言,战略上应跳出被行动党牵制的被动局面,沿用“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理念回击行动党,而非随行动党起舞。
以近期的“茨厂街中文牌楼”风波为例,马华若能先表明自身立场,再顺势让行动党回归其“全民政党”定位,行动党最终只能落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境地,可惜马华未能把握机会。
归根结底,行动党的“强”,并非自身强大,而是马华过于孱弱,未能有效反制。政治理念已然破产的政党,依然能“理屈气壮”,其中关键,不在行动党,而在马华本身。
郑春子声援董教总,批教育部调职欠专业

郑春子:大规模调动资深教师的举措欠专业。
(关丹17日讯)马华妇女组宣传局主任郑春子,对近期霹雳州拉律峇登及司南马县大规模调动资深教师的举措,深表遗憾与失望,并认为此举不仅严重打击教师士气,也对学校运作、学生学习及教师个人生活造成极大干扰。
她表示,教育局表面或许是以“资源再分配”为理由,但实际执行却完全忽视个别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情况。
“例如,有些学校虽然学生人数下降,但仍需这些熟悉校情的资深教师维持教学质量与校务稳定。一旦调离,学校将陷入人手短缺、教学中断、行政混乱的困境,学生学习也势必受影响。”
她在文告中说,被调职教师也需重新适应新环境、新同事与新学生,承受极大压力与情绪负担。这不仅打击了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也使部分教师选择提前退休,进一步加剧原本就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
她认为,在当前全国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更应珍惜每一位经验丰富、敬业奉献的资深教师,而不是随意调动,让他们寒心离开岗位。教师的调职应以尊重专业与沟通为前提,必须兼顾学校需要、教师意愿与学生利益。
“希望教育部能正视这项问题,先暂停有关调动措施,认真检讨现有制度的不足,并展开坦诚的对话。只有通过共同商讨,制定出更合理、透明、以教育为出发点的调职机制,才能真正顾及老师、学生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
近日,董教总也发文强烈呼吁教育部即刻停止近期在霹雳州拉律峇登及司南马县大规模调动资深教师的举措。
据报道,这次调职行动影响超过200位来自华小、淡小及国小的资深教师。许多教师在毫无事前沟通或表达意愿的情况下,遭州属及县教育局强制调离原校,彷佛被迫接受指令,反映出对教育专业与教师尊严的严重忽视。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教师被调往远离原居地的学校,通勤时间大幅增加,直接冲击其家庭生活与个人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