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是择偶必要条件吗?/萧伊妗
这是最近在社交媒体很受热议的一个课题。有一位网红博主访问一群国际学校学生的择偶条件。她们回答的择偶条件薪水很引人争议,一位说每月薪水至少要1万令吉,另一位则说5万,还有一位说要至少100万令吉年薪。
接下来,网民开始两极化的评论。一些网民支持小妹妹们有明确的目标,而另一些网民开始酸言酸语地从头到脚评论她们的资格。之后,网红也出来澄清说其实他认为小妹妹们的择偶条件没有问题,但为了保护她们的隐私,决定删除影片。
我不确定影片是否完整,有可能是被断章取义。小妹妹们有可能是开玩笑,也有可能是被引导那么说。所以我不愿以小妹妹的角度去看这个薪水条件。我想要探讨的是,在选择伴侣时,高薪是否重要?
月薪5万是“稀有资源”
月薪5万不是小数目,我们可以来想想看有什么工作可以达到这么高薪。如果是打工人士,那么一定是高层管理职位,如大型企业的CEO、CFO、COO等,这些岗位一般需要一般10到20年的工作经验以及非常卓越的领导表现。
如果是自雇人士,那么就一定是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比如帮人做复杂手术的外科医生、知名律师,或者是一些特别领域如金融、油气、工程的资深专家。
从这一角度看,月薪5万代表的是职场中的“稀有资源”,达成这一薪资水平需要长期在专业领域深耕积累。

只看薪水小心被骗
对我而言,在选择伴侣时,以薪水为择偶条件,明显有局限:
1. 数量稀少选择有限
数据显示,高薪人士在人群中比例极低。要求对方月薪达到5万,将大大缩小交友和择偶的范围,这将错失结识很多有潜力和上进心年轻人的机会。
2. 高薪不等于稳健的财务能力
单一关注收入数字容易忽视对方的消费习惯、储蓄与投资能力。这些人可能是利用信用卡度日,或者从事短期高风险行为来制造“高收入”的假象。即使是有赚钱能力但未来也未必能持久。
3. 虚假高薪风险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为了吸引眼球会夸大收入水平。年轻人在追求物质生活时,容易被“高富帅”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对方真实的经济实力和长期的财务规划。事实上,真正稳健的财务状况应建立在科学的消费、储蓄和投资体系之上,而不是单纯依赖一时的收入数字。
重视共同成长
以家庭理财角度来说,上进心更为重要。事实上,理想的伴侣不仅仅是当下的收入状况,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上进心,能够共同规划未来。
即使现在收入尚未达到5万令吉,但只要有奋斗的决心和良好的理财规划,双方在未来共同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更大。这样的伴侣的感情更为牢固。婚姻不仅仅是浪漫和感情的结合,更是双方在经济上长期携手共进的合作关系,这当中包括:
1. 赚钱能力、消费观和投资能力缺一不可
事实上有很多有人不只靠单一收入来获得财富,赚钱的能力和正确的消费观让他们有能力投资,再靠投资赚取第一桶金。只有在这3方面都有共识和良好习惯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贫贱夫妻百事哀”中提到的避免经济压力引发的矛盾。
2. 财务共识
在选择伴侣时,应更多地关注对方是否有规划未来的意识,是否能合理管理金钱,以及对共同生活的理财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一直避而不谈,只谈风花雪月,最后在成立家庭也会面对金钱问题而吵架。有共识能帮助双方在婚后共同制定预算、储蓄计划和投资策略,确保家庭的长期财务安全。
寻找有潜力的伴侣
对于年轻人来说,择偶标准不应局限于当前的薪水数字,而应更多关注对方的未来发展潜力和上进心:
1.潜力比现状更重要
有些年轻人可能目前收入并不高,但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成长目标,未来有望达到高薪水平。与其只看重对方现成的高薪,不如共同制定一个奋斗目标,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提高个人能力才是关键
每个人都应首先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财务规划。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也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共同奋斗的伴侣。
总而言之,择偶不仅要看眼前的薪资,更应关注双方在理财规划和共同成长上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长久稳健的幸福婚姻。
莫给大学生最低薪酬/南洋社论

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提醒国内雇主,“莫以1700令吉的最低薪金聘请大学生”,“莫以此低薪标准压榨大学生的才华”。
最低薪金制的实施原是为保障就业员工能享有最低限度收入,以维持生存与生活尊严及经济安全,其实此措施是符合市场正义的。
可是今日全球面对最严峻的就业形势,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毕业后就陷入“就业冰河期”,过早失业正摧毁年轻人对未来的规划。
为解决“求职麻痹症”,年轻人可能会选择拖延战术,继续留在学校读书,或是接受企业界以最低薪金提供的“临时”或“过渡”工作。
职场处处亮红灯
教育似乎已然不再是黄金货币,职场处处亮红灯,好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样难觅舒适的工作,要是大学生不嫌薪水低,就算专业不对口,只想谋得一份工作,就只能屈就。
过去大学生被戏称为旱鸭子,只能在水面学着拼命扑腾,可是随着就业市场的萎缩,鸭子离就业的河岸似乎越来越远,真的想要找到工作还须要更有创造性。
当然要解决年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是大家都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雇主不能借机贬低大学生的学历,要懂择优录用、择优培养,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进步发展,就不能吝啬。
当然还须承认,工资是劳资协商和博弈的结果,老板总要聘请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优秀人才,才会给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才优渥的薪酬。
不断学习新技能
因此,大学生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是难于取代的稀缺人才,还需挤时赴学,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遂成功业。
特别疫情过后,关税战引爆,给全球经济动荡加剧,让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增加危机感,失业的恐惧迷漫,让离校觅职的毕业生倍感焦灼。
还有一场汹涌澎湃的AI风暴突然来袭,教学及评估工具发生了改变,给就业市场带来改变。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大胆预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10年内取代人类在大多数领域的角色,优质医疗建议和教学辅导将变得免费且普及,医生和教师会被替换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须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制订新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横向技能和软能力,以应对新趋势的挑战。
因此,马来西亚更要努力提高教育素质,重塑未来教育发展,要以政策创新的力量,激励年轻的大学生不断学习新技能及磨练能力,顺应劳动市场的剧变,避免被残酷的竞争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