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钱心痒”公积金难保/蔡晓薇

马来西亚2024年公积金派息率达6.3%,许多人的公积金户头突然多了一大块钱,个个自然喜上眉梢。
一些人“见钱心痒”,开始出现提早领取公积金的念头,他们认为反正第三户头就是这么用的。
根据大马雇员公积金局数据,该局自去年5月实施第三户头提款措施以来,总提款额达122亿令吉,即有30%(约400万名会员)从中提款。
若提款是为了应急,实属逼于无奈之事,但若以“公积金是我自己的钱,随时可以提出来用”的心态看待,则是万万不可为。
时间是增富最大优势
公积金的主要目的是退休储蓄,并非随意动用的储备金,提前提取公积金,必然结果就是退休时资金不足,甚至可能需延迟退休或降低生活质量来应对生活。
也有人的想法是“公积金利息不高,拿出来自己投资更划算”。这观点见仁见智,然而公积金派息率在低风险投资中相对较高,而且具备复利增长优势,若自行投资股票、基金或房地产,也可能因缺乏经验或市场波动而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
还有大错特错的想法,即“等政府再推出提款计划,可以再拿一次”。
我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开放了几轮公积金提款计划,如i-Sinar、i-Lestari等,许多提领款额者的退休储蓄随之大幅减少,需知时间是财富增长的最大优势,公积金存款的复利效应需要长期积累,若短时间内一再领取公积金,退休时的保障就会越来越少。
勿依赖政策规划财务
因此,即使政府未来再开放提款计划,各造也应谨慎考虑,别依赖政府政策作为财务规划的一部分。
现实面是,提取公积金后往往很难补回。这笔款额主要依赖雇主和雇员的固定缴交,并不像银行存款可以随时增加或提领,而少了复利增长,未来的退休金缺口会更大。
有财务困难者,也许可优先调整日常开销、寻找额外收入,或利用保险、紧急基金等方式解决,而非第一时间动用公积金。
今天的理财决定,决定未来的退休质量,提取公积金前需谨慎评估影响,别为了短期需要而牺牲长期保障。
公积金局成全球典范/曾志涛
世界经济论坛(WEF)近日将大马雇员公积金局(EPF)的退休制度改革方案,列为新兴经济体建立长期退休制度的典范。
在《面向未来的长寿经济:创新与关键趋势》白皮书中,WEF指出公积金局采用适应性策略,在财务可持续性、代际公平和包容性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了公共退休制度的长期韧性。
契合全球退休趋势
报告强调,未来的全球退休保障制度需具备五大关键要素:强韧的公共养老金体系、雇主参与度、灵活的退休方案、科技应用及包容性增长。
公积金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契合这些趋势,因此被视为未来退休金改革的参考范例。
近年来,公积金推行了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如2024年推出的“三户头结构”制度。该制度将会员的公积金存款分为三个部分:75%用于退休、15%用于特定用途(如住房和教育),10%供紧急提取。
这种分配方式既保障了长期储蓄,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流动性,确保会员在短期财务困难时仍有资金可用。
在许多国家,传统退休金制度主要覆盖正规就业人群,而零工经济工作者、小商贩等非正式就业者往往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
为此,公积金局推出了“i-Saraan”计划——一项针对零工经济工作者的自愿缴纳公积金计划。政府提供20%的匹配补贴,鼓励更多人参与退休储蓄。
该计划成效显著,在2023至2024年间,参与人数增长了 53%,让更多非正式就业者建立起基本的退休储蓄,降低了年老后完全依赖政府援助的风险。
40%劳动力无公积金
尽管公积金局的改革获得国际认可,但仍存在一些挑战。目前,约40%的劳动人口未被公积金局体系覆盖,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个体劳动者、临时工和部分小型企业员工。
此外,尽管i-Saraan等计划已取得成效,但许多非正式就业者仍未能建立稳定的退休储蓄,主要因收入不稳定和财务规划意识不足。
同时,疫情期间的多轮公积金提款计划导致许多会员的储蓄额大幅下降。
公积金局数据显示,部分低收入群体的退休存款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生活,这意味着政府未来可能需采取额外措施,帮助这些群体重建退休保障。
教育宣导退休规划
笔者认为,公积金局可与财政部及教育部合作,为会员提供理财教育,普及退休规划的重要性。
此外,公积金局可设立“个人退休规划师”服务,为会员提供免费或低成本咨询,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储蓄计划,确保退休后生活无忧。
公积金局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退休金改革的典范,离不开其政策前瞻性和执行力。
未来,公积金局应持续优化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退休保障,同时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
我们期待公积金局在全球退休金改革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