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也冲击非洲拉美/Project Syndicate
当全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欧洲、中国和俄罗斯的政策上时,他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可能同样深远。
我即将出版的新书《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Our Dollar, Your Problem)可能会引发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共鸣,因为美国的政策长期以来都是一股它们无法控制却又无力摆脱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研究了美元在战后的非凡表现及其目前的强势表现对全球金融未来的启示。在短期内某些蓄意制造的混乱看似不可避免。
但尽管当今强势美元的影响仍不确定,特朗普政策的后果,尤其是他撤回美国对外援助承诺的做法,却是直接而深远的,好些依赖援助的国家都感受到了压力。
非洲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政府效率部专员马斯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美国国际开发署,而该机构自1960年代初以来,一直都是美国对外援助的基石。
作为多个全球医疗卫生项目(从抗疟疾药物到艾滋病治疗)的最大资助者之一,该机构在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尽管美国国际开发署操办的项目并非无可指摘,但该机构400亿美元(约1768亿令吉)的预算(不到联邦支出的 1%),为帮助世界贫困人口和推动美国利益提供了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美国或削减对非洲的医药援助。
削减医药援助损信誉
突然且意外地削减医院和援助项目的资金,不仅残忍鲁莽,而且有损美国的信誉,尤其是在非洲国家。
撤销美国国际开发署而不是全面调整其资金优先使用次序的决定毫无意义。特朗普为自己推动切断对南非援助的行为辩解,理由是该国据报在没收土地方面存在反白人偏见,也与马斯克声称南非颁布了“种族主义所有权法”如出一辙。
虽然南非的治理向来都一塌糊涂,但很难看出突然削减对世界上最弱势人群的定向援助,会带来任何有意义的改善。
如果美国是唯一一个削减对外援助项目的国家,那情况就已经够糟糕了。但特朗普坚持要求欧洲开始为自身防务买单的完全合理要求,几乎肯定会促使欧洲各国政府减少对外援助以维护其慷慨的福利制度。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已经宣布要削减援助,同时在未来两年内,将国防开支提高到相当于GDP的2.5%。
中国无疑将急于填补这一真空。尽管自身经济也存在各类问题,但该国仍然坚定致力于扩大获取非洲丰富自然资源的渠道。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持续放缓,很可能会促使该国政府更加奋力在非洲大陆站稳脚跟。
拉美的前景则要光明一些。特朗普政府对该地区的政策,充其量只能说是反复无常。除了试图重新确立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掌控,并告知墨西哥说美国不受他自己在第一任期内谈判达成之自由贸易协定的约束之外,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战还对拉美经济构成了重大威胁。
全球广泛右倾化
但其中也有一线希望,因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预示着全球更广泛的右倾化。
虽然这种转向在发达经济体的必要性有待商榷,但在拉美却是早该发生的。
该地区几个最大经济体——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二十一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近些年)一直是左翼经济学家的乐园。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过去四十年间拉丁美洲一直无法实现持续经济增长,这严重制约了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的能力,更不用说保障收入等更加宏伟的目标了。
阿根廷是难得亮点
在这方面巴西就是个典型例子。卢拉在其第一任总统任期内(2003-2011年)受益于大宗商品的繁荣并奉行相对保守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在本届任期内他的政府却一直在努力控制公共开支和通胀。卢拉还多次因加息问题与巴西央行发生冲突,纵使本国货币的汇率已跌至历史低点。
阿根廷是一个难得的亮点。自2023年12月上任以来自由派总统米莱,成功将通胀率从211.4%降至84.5%,一些私人预测显示2025年的年通胀率将低至23%。
他还在短暂的紧缩政策后稳定了经济,缩小了政府规模,消除了预算赤字,这甚至是前几届保守派政府都未能做到的。米莱的初步成功,为阿根廷最终摆脱经济管理不善的恶性循环带来了真正的希望。
虽然许多美国进步人士对米莱与特朗普的亲密关系感到不快,但两人的联盟在阿根廷受到欢迎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美国总统以及相当一部分美国选民,何曾对一位拉美领导人表达过如此钦佩之情?
美国的支持可以提高米莱的地区地位,或许还能催化一场可以让拉美从失败的社会主义试验中脱身的更大范围转变,从而迎来一个经济更加稳定的时代。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加关税就是为了挣钱/黄子伦
特朗普要征收关税早已不是新闻,最新的发展是他提出要对全球商品一律加征10%关税,然后再针对那些“从美国贸易中占便宜”的国家,另行加征更多关税。马来西亚当然也在这份“被加税”的名单上。
此前,很多人担心特朗普只会针对“肮脏15国”——也就是从美国取得贸易顺差最多的15个国家,其中就包括马来西亚。
当时许多人感到忧虑,毕竟得罪了美国哪还有好果子吃?尤其是从年初至今,外资持续抛售本地股市,这种情绪让人觉得马来西亚成了美国贸易战下的无辜受害者,市场信心也随之低迷。不少人还批评我方的外交策略。
问题不全在外交手段
然而,看看同样在“肮脏15国”名单中的日本、墨西哥、台湾、印度与韩国这些美国“好哥儿们”,也都未能幸免,就知道问题并不全在外交手段。
当然,也有读者觉得特朗普是疯子,美国是恶霸。但不妨跳出抖音短剧和童话故事的框架,冷静思考一下:恶霸的“恶”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利益。
如果看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虽然国内生产总值有不少人诟病,但它依然是关键的经济指标),大约六七成来自私人消费,约两成是政府开支,还有两成是私人投资。
贸易逆差,反倒不到5%。这种结构从1950年代就没怎么变过——期间经历了越战、冷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广场协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疫情封锁等等。
换句话说,不管谁当美国总统,都别指望靠关税能根本扭转贸易逆差的现实。
现在特朗普提出要大幅裁员政府部门,可能意味着政府开支会缩减,于是需要想办法填补空缺。但政府支出有很多种:营运开支、投资开支、军事开支等等。
节省下来的资金,很可能会投入到更具生产力的领域,继续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对美国这种超级大国来说,早已不抱“好好省钱”这种小家子气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贸易伙伴并不只是靠出口赚钱了事,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回投”美国,例如买美债、买美股、买美国产业等。
加关税只是谈判手段
美国拼命花钱,其他国家拼命卖货给它,美国没钱买了,就借钱给美国继续买——这个循环只要没人爆掉,就能持续下去。
所以所谓的“加关税”,归根结底只是谈判手段,是做生意的一部分。正如电影《让子弹飞》里那句台词:“挣钱嘛,不寒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