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教育革新/黄燕娣博士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阵子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AI的书籍,读完后向一位同事推荐,他却说:“不用看了,AI发展太快,等书出版时,内容早就过时了。”这番话让我不禁陷入思考。
确实,AI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惊讶,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游戏、医学、军事、交通和艺术等领域,AI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1921年 “robot”(机器人)一词诞生以来,人类对自动化与智能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歇。
如今,AI聊天工具如ChatGPT、Gemini、DeepSeek等的出现,再次引发教育界的担忧。
许多教师对AI的态度往往是观望和被动,他们担心学生过度依赖AI,导致学习动力下降、创造力匮乏,甚至滥用AI完成作业。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AI技术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与其抗拒不如积极应对。
传统工作模式被颠覆
在AI时代,许多传统的工作模式正在被颠覆。以公务员为例,我们常常批评我国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尤其是在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许多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可以由AI系统完成。
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未来的学校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行政人员、教师和各部门助理或文书人员?人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效率高,反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经济效益。
现在和未来的许多工作不再需要细工,因很多数据电脑可以运作和分析,单纯掌握某一项技能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多元智能,并熟练运用AI工具。
当前,学校最紧迫的任务是整合或淘汰过时的课程,并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将AI技术与传统课程结合。
过去那种细致且单一化的科目设置已经无法与AI时代接轨,我们必须转向更加多元化、综合性与宽广的课程结构,即所谓的“T字形”或“兀字形”课程结构。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者
T或兀字形课程结构,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知识基础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学生。这种结构要求学生在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在特定学科或专业方向上具备深厚的知识和技能。
而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旨在培养既有宽广视野又有专业深度,并具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且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应对复杂问题。
具体而言,课程涵盖文学、历史、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注重跨学科学习,鼓励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广泛,避免过早专业化,确保学生在多个领域都有扎实的基础认知。
传统的簿记或会计课程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因为这些工作完全可由AI系统高效完成。相应地,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可能需要 “转行”,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教育领域的变化。
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如今我们购物付款已不需付现金,且效率快还减少了人为错误。
许多人担心AI会取代人类,但事实上AI只是一种强大的工具,我们应当学会有智慧地运用它,让AI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助力。
视频推荐 :
OpenAI投入并购市场 有意132亿购AI编程公司

OpenAI名为o1的新模型,在回复用户询问之前会“花更多时间思考”。
(纽约17日讯)据知情人士称,OpenAI正在洽谈拟以约30亿美元(约132亿令吉)收购人工智能(AI)辅助编程工具Windsurf。
这笔交易将是OpenAI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可能有助于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编程辅助系统市场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因事未公开,知情人士要求匿名。这位人士称,交易条款尚未敲定,谈判仍可能有变或破裂。
OpenAI和Windsurf不予置评。
Windsurf正式名称为Exafunction,最近在与风投公司凯鹏华盈和General Catalyst等投资者进行谈判,拟以3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资金。在General Catalyst去年牵头的交易中,该公司估值为12.5亿美元(约55.13亿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