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兴都庙管理层谈判10余年” Jakel Trading愿付搬迁费

位于印度回教堂路附近的Dewi Sri Pathrakaliamman兴都庙。
(吉隆坡20日讯)Jakel Trading有限公司愿意支付Dewi Sri Pathrakaliamman兴都庙的搬迁费用,以援助该庙。
该公司法律和企业通讯主任艾曼达祖基表示,与庙宇管理层进行的谈判已持续了10余年。
他说,自2012年该公司收购有关土地以来,与庙宇管理层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我们没有试图将此事诉诸法庭,因为我们想要双赢的局面。"
据报道,随着吉隆坡市政厅批准在该地区建设回教堂计划后,这座兴都庙将面临拆除的威胁。据悉,拟建中的回教堂预计被命名为“昌明回教堂”。
据报道,庙宇管理层曾要求提供一块合适的土地用于搬迁,但有关请求却“未获批准”。
曾提出数庙宇搬迁地点
艾曼澄清,吉隆坡市政厅此前曾提出过几个庙宇搬迁地点,但管理层并没有同意。
他表示,该公司已获允许,于2021年开始建造回教堂,但已推迟了此进程。
“出于对庙宇(搬迁过程)的尊重,我们尚未开始施工。我们正在等待问题得到解决,然后再继续我们的计划。”
他表示,回教堂的奠基仪式将按计划于3月27日进行,公司希望仪式在斋月期间举行。
他保证活动不会在庙宇前举行,仪式并不意味着回教堂的建设将立即开始。
他也说,如果庙宇不搬迁,就不可能建造回教堂,因为有关土地(约1万2000平方英尺)并不够大。
Jakel集团首席财务官赛纳斯鲁强调,双方需要达成友好的解决方案。
“我希望媒体和其他各方能给予所有利益相关者空间和机会,以尽可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非常尊重搬迁过程。”
视频推荐:
迁庙与用手抓饭吃/章龙炎
吉隆坡印度回教堂路的斯里巴拉卡里雅曼兴都庙拆迁风波,与蒲种国会议员杨美盈在开斋晚宴上教儿子用手抓饭吃,这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两者都是为了讨好马来西亚最大的族群——马来回教徒。而两者的结果极可能都是两面不讨好。
关注马来群体的人会发现,其主流论述是,这座兴都庙占据的是私人土地,需依法处理,历史悠久并不是合法化的理由——百年宗教膜拜场所被拆的例子并不少。
“昌明政府”认为,迁移兴都庙是最佳解决方案。最终,吉隆坡市政局与庙方达成协议,将庙址迁至距离原址约50公尺、占地约4,000平方尺的新地段。这看似是“依法处理”,但是否合情合理,则见仁见智。
总之,印裔社会不满,回教徒社会也有意见。至于华社怎么看,则无关痛痒。
对于此事,首相拿督斯里安华采取了“战略模糊”态度,给人的感觉是既要强硬,又要有所保留。他避免使用“非法”一词,但换种说法表示该庙“从未获得过去及现任地主的批准”。
与此同时,他又抱怨该回教堂工程是前朝政府批准的,如今却由他来“遭罪”。
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如期为该回教堂主持奠基礼,并自夸此事已“以智慧方式解决”,不涉及谁胜谁负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回教堂被命名为“昌明回教堂”。这个命名显然是为了强化安华领导下的回教形象。
让回教徒群体更反感
然而,回到核心问题:如果前朝政府的决策有误,安华岂不是“将错就错”?如果前朝的决策无误,又何来“遭罪”之说?
这种“战略模糊”或许能让安华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只会让回教徒群体更为反感。原因之一是,此事暴露了政府的妥协态度,既未依法处理,也不见得合情合理。
至于印裔社会,他们对庙宇搬迁仍存许多疑问,例如:此庙已存在多年,为什么庙方对土地最近的转让毫不知情?换句话说,事件仍有后续发展。
用手抓饭“自我矮化”
至于杨美盈在开斋晚宴上教孩子用手抓饭吃,被许多人批评为“自我矮化”。若从幸灾乐祸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种“报应”。
毕竟,民主行动党在野时,极力灌输“戴宋谷”或其他可能被视为向友族“屈服”的行为,是自我矮化,甚至“卖族求荣”的观念。
然而,如今他们执政后,却做了许多在野时曾大力反对的事,表现甚至比马华、民政党、人联党等更为“出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受到批评,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杨美盈等人的频频“出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真的认为这样能让马来社会对行动党改观。然而,事实却是,马来族群对此类殷勤举动反而提高了戒备。
信任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否则,杨美盈甚至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政治宣传工具——尽管我倾向于认为,她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或许,他们没有察觉到,为何行动党的政敌(包括华人政党及华人为主的政党)不必刻意迎合马来社会,却仍能赢得部分马来选民的支持?
从安华与杨美盈在斋戒月期间的这些举动来看,执政两年多的希望联盟依然无法在马来社群取得突破,同时也在流失部分非马来人的支持。而更致命的问题,恐怕还是“团结政府”在政策上未能取信于民,才会有这么多“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