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阿克马似有理,不过……/周若鹏

要拆除130年历史的兴都庙,好让路给回教堂?目前拆兴都庙建回教堂皆暂缓,各方继续协商。素来激进的巫青团长拿督阿克马,指责代表兴都社群的安比嘉不可理喻,庙建在私人土地上,地主要拆要建都只算行使应有权利而已。咦?这回阿克马好像有点道理。

先说说另一件事,不久前电台DJ揶揄卡瓦第舞,我发了个TikTok视频解说大宝森节的由来;影片是华语的,却出乎意料地在兴都社群中广传,前后引来上万点赞,近千留言,都是道谢的;大家说虽听不懂,但感谢我关注,没料到华人也会在乎。

这表示什么呢?那个“玩笑”对兴都社群的情感伤害很真实,会如此深切是因为伤害是经年累月存积的。大马旅法印裔作家Preeta Samarasan曾写长文《种族之梯》解释大马印裔如何弱势。

少数族群草木皆兵

华人在大马不是最少数的,尚且不时感到权益受威胁,我们可想象更为少数的印裔如何草木皆兵。有人触碰他们的界限,他们当然敏感地反弹。

若要说理,庙址的土地原为隆市政厅所有,是依程序建在政府土地上的;市政厅把地段出售私人公司,兴都庙代表律师苏仁登声称委员会当时毫不知情,交易两年后才知晓。我卖店屋都要知会租户啦!何以发生沟通断层不得而知。

但就算兴都庙知情又如何呢?回教堂的名字定了(那么巧是首相的口号“昌明回教堂”),动土嘉宾定了(恰好又是首相),有意拆庙的消息传出来了,兴都庙方面除了对政府和大众呼吁保留百年古迹,还能有什么筹码?

地主和兴都庙之间的协商已断断续续地进行10年,甚至愿意负担迁址的费用;虽未有方案,可见诚意。地主声称这不是拆庙,市政厅也承诺不会拆庙,都知道事件的敏感性。然而大家只是小心挑字眼罢了,不是“拆”,是“迁”,但在迁移的过程中,岂能不拆旧址?

这不是逼迁,至少还没演变成那个样子。到了哪个节骨眼,是不是要劳烦首相还是哪个政治领袖,以英雄之姿出手“协调”、“拯救”?阿克马、地主都有理,然倘若有理无情,这件事将会在印裔伤疤累累的心头上再添一刀,他们会以最简单的诠释铭记此事:拆兴都庙,建回教堂。

无论怎么包装,结局都会很难看。

 

 
 

 

反应

 

言论

成也多元,败也多元/江振鸿

以多元社会闻名的我国,可谓是“成也多元,败也多元”。

多元社会虽然是我国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但往往也使不少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早前吉隆坡市中心一座没有相关合法准证及地契的百年兴都庙发生拆迁事件,本是一起简单的法律问题,如果一切依法办事,本应毫无争议。

然而,却因为牵涉宗教问题,使得事情顿时复杂化。

这起风波最后虽然看似圆满落幕,然而并未解决长远问题。根据当局透露,吉隆坡及吉打分别仍有约130间及300间非法庙宇。

非法庙宇如未引爆炸弹

这数百间非法庙宇就如同数百颗未引爆的炸弹,随时考验当局及我国多元社会解决宗教纷争的智慧与包容力。

近日“气球小贩被取缔事件”,虽然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行为令人遗憾,但依法取缔本身无可厚非。否则国家法规将形同虚设,法不成法。

然而,在社交媒体网民的推波助澜下,事件却被演变成一项所谓“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种族课题。

某宗教司甚至将早前迁移兴都庙的事件,与此次取缔气球小贩的演变作比较,质疑当局执法的公平性。

其实,所谓“执法只针对某族群”的说法,更多源自各族群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目前的政治局势中,获得大部分非马来选票的行动党成为执政联盟内最大成员党,更加深了部分族群对当朝政府“偏袒某族群”的印象。

当然,在我国这个多元社会中,执法行动往往是“两边不讨好”的。

前阵子我家附近一间在住宅区内非法营业的华人住家式点心店被当局取缔时,中文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政府保守”、“讨好马来选票”、“执法双重标准”等等评论,显示我们自己也往往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然而,尽管有这些小插曲,多年来我国多元社会中各族群基本上仍能和平共处,这正是我国各民族包容精神与当局处理族群和宗教议题智慧的体现,足以成为全球多元社会和谐共处的典范。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