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转向保护主义?/白文春
我在本栏上篇文章中提到,全球两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
根据Statista.com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为29兆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其次是中国,202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兆美元。
德国排名第三,接近5兆美元,但与美国和中国距离甚远,之后是日本(4兆美元)和印度(接近4兆美元)。另一方面,大马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约为0.4兆美元,规模可说是相当小。
从人口规模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23年美国人口为3.34亿,远少于中国和印度的14亿人口(2023年数据),大马2023年人口为约3500万,属于一个非常小的市场和人口基础。
购买力强劲
尽管与中国和印度相比,美国的人口较少,但美国却是世上国民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美国2023年的人均收入为接近8万3000美元,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什么是人均收入?它通过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个人平均收入。
数值越高表示国家个人平均收入越高,而其购买力也越强。当然,在实际情况,不是每个人都是高收入者,有些人的收入会高一些,有些会比较低。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美国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因为美国企业需为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除了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还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并能真正消费。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2021年,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占总人口约50%,尽管这一比例比1971年的61%有所下降。
皮尤研究中心是一个位于美国的非党派智库,提供有关社会问题、公众舆论和塑造美国及全球趋势的人口统计信息。

美国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因为美国企业需为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全球消费主力
尽管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比例有所下降,但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继续扮演着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主导角色之一,以及为什么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马,都想将产品卖到美国,供其消费者使用。
随着美国工资成本历年来不断增加,许多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者,包括一些美国企业,都已搬迁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以保持他们的竞争力及生存下来。
然而,我相信,这些企业当中,有许多仍在向美国销售其产品。
因此,美国多年来在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中持续录得逆差。
商品贸易逆差说明,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商品,多于其出口的商品。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提高到某一个水平,这些国家便不再自己生产某些产品了,而直接进口对他们来说会更划算。
2000年,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为4360亿美元。
然而,这一逆差金额自那时起还继续不断膨胀至2020年的9020亿美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的1.2兆美元,显示美国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以满足其消费者的需求。
与中国贸易逆差最大
在各国中,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最大,2023年逆差为2790亿美元,尽管比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时的4170亿美元已有所减少。其次是墨西哥,其逆差从2018年的830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610亿美元。
越南排第三。
美国与越南的商品贸易逆差从2018年的约400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160亿美元,之后在2023年略微回落至1050亿美元,这也显示一些公司为了避开关税的增加,可能通过越南,墨西哥或其他国家作为基地,将出口商品卖给美国。
2023年,美国与加拿大和欧洲(欧洲作为一个团体)的商品贸易逆差分别为720亿美元和2020亿美元。
但分别较2018年的240亿美元和1690亿美元已有所增加。
鉴于商品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这一次开始对加拿大和欧洲等亲密盟友征收进口关税。
此外,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对中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因为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始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然而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不断恶化,显示提高中国进口关税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公平对等关税
当然美国也应已知道,有些商家会通过其他较低关税的国家把商品出口到美国,我想美国可能暂时还没对这些国家有进一步的行动。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在2月13日签署了一份新的备忘录,将针对所有美国贸易伙伴实行“公平和对等”的关税。
美国总统就此已指示他的顾问团们开始研究及计算美国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
根据一些新闻报道,这一措施可能会在4月初开始实施。
但,在我看来,是否有效能扭转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的不断恶化还不得而知。因为,在我看来,商品贸易逆差不单单是关税的问题。
与此同时,尽管商品贸易逆差历年来持续扩大,是什么原因可让美国能够继续承受这一局面呢?换成是其他国家,她们应已面对经济危机。
在我看来,这一切可能归功于美元在全球的强大地位,尤其是美元在全球贸易和其他交易中所扮演着的主导角色,使到美国可继续印刷美钞来支付扩大商品贸易逆差。
在这方面,美国或许需感激世界各国给予美元这一尊贵地位,这是许多大国也希望能拥有的地位。
但为何美国近年来开始渐转向保护主义呢?
那是因为美国已面对越来越高的国债(36兆美元),她觉得越来越不自在,生怕美元的超然地位会有所不保,那将对美国的经济带来很严重的打击。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想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美国有可能做到吗?
视频推荐 :
加关税就是为了挣钱/黄子伦
特朗普要征收关税早已不是新闻,最新的发展是他提出要对全球商品一律加征10%关税,然后再针对那些“从美国贸易中占便宜”的国家,另行加征更多关税。马来西亚当然也在这份“被加税”的名单上。
此前,很多人担心特朗普只会针对“肮脏15国”——也就是从美国取得贸易顺差最多的15个国家,其中就包括马来西亚。
当时许多人感到忧虑,毕竟得罪了美国哪还有好果子吃?尤其是从年初至今,外资持续抛售本地股市,这种情绪让人觉得马来西亚成了美国贸易战下的无辜受害者,市场信心也随之低迷。不少人还批评我方的外交策略。
问题不全在外交手段
然而,看看同样在“肮脏15国”名单中的日本、墨西哥、台湾、印度与韩国这些美国“好哥儿们”,也都未能幸免,就知道问题并不全在外交手段。
当然,也有读者觉得特朗普是疯子,美国是恶霸。但不妨跳出抖音短剧和童话故事的框架,冷静思考一下:恶霸的“恶”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利益。
如果看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虽然国内生产总值有不少人诟病,但它依然是关键的经济指标),大约六七成来自私人消费,约两成是政府开支,还有两成是私人投资。
贸易逆差,反倒不到5%。这种结构从1950年代就没怎么变过——期间经历了越战、冷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广场协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疫情封锁等等。
换句话说,不管谁当美国总统,都别指望靠关税能根本扭转贸易逆差的现实。
现在特朗普提出要大幅裁员政府部门,可能意味着政府开支会缩减,于是需要想办法填补空缺。但政府支出有很多种:营运开支、投资开支、军事开支等等。
节省下来的资金,很可能会投入到更具生产力的领域,继续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对美国这种超级大国来说,早已不抱“好好省钱”这种小家子气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贸易伙伴并不只是靠出口赚钱了事,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回投”美国,例如买美债、买美股、买美国产业等。
加关税只是谈判手段
美国拼命花钱,其他国家拼命卖货给它,美国没钱买了,就借钱给美国继续买——这个循环只要没人爆掉,就能持续下去。
所以所谓的“加关税”,归根结底只是谈判手段,是做生意的一部分。正如电影《让子弹飞》里那句台词:“挣钱嘛,不寒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