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防范水灾勿沦口号/勤保伟
日前,柔佛新山连续几天遭遇暴雨侵袭,累计雨量高达150毫米,远超正常水平。加上涨潮影响,低洼地区遭遇严重水灾,导致上万居民受灾,财产损失惨重。街道被洪水淹没,交通几乎瘫痪,商店、工厂、住宅被水浸泡,许多企业因货物、设备受损而被迫停业。
这一场水灾不仅是天灾,更暴露了马来西亚长期以来面对的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规划问题以及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的不足。水灾带来的损失不只是短期的财物损害,还涉及经济、商业、粮食供应、社会发展等各个层面。
根据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4年马来西亚因水灾造成的损失高达9亿3340万令吉,比2023年的7亿5540万令吉增加23.56%。其中,住宅损失最为严重,高达3亿7220万令吉,按年增长121%。其次是公共资产与基础设施损失3亿零340万令吉,农业损失1亿8520万令吉,商业场所损失5410万令吉。
游客锐减影响生意
在柔佛州,由于新山是新加坡游客的重要消费市场,水灾导致游客锐减,许多商家生意下滑,洗车行业、餐饮业及零售业都受到影响。原本周末应是消费高峰期,但新加坡游客减少,使市区的消费水平大跌,进一步加重经济冲击。
在水灾期间,多个主要公路被洪水淹没,导致车辆受困,交通严重瘫痪。许多商家因运输受阻,货物无法及时送达,供应链受损,增加物流成本。此外,大量汽车因水灾损坏,2024年的水灾汽车损失达1730万令吉,尽管较前年有所减少,但仍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日常运作。
农业领域的损失同样严重。2024年因水灾导致的农业损害高达1亿8520万令吉,比前年增长53.56%。农田被淹,作物被毁,家禽、牲畜受灾,使得食品供应短缺,进而推高食品价格。这不仅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频繁的水灾也可能削弱投资者信心,影响房地产市场,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若无法有效解决水灾问题,未来位于水灾黑区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下跌,企业投资意愿降低,阻碍城市的发展。水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成千上万人民的生活。家庭财产被毁,居民被迫撤离,以及造成许多的不便。
面对频繁发生的水灾,政府与社会各界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未来的损害。城市扩张速度远超基础设施的发展,许多地区排水系统不足,导致一旦降雨量过大,就容易发生积水。政府必须加大拨款,改善排水系统,加强河道疏浚,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以降低洪水的破坏性。
引入“海绵城市”概念
许多水灾问题的根源在于无序开发。大量森林被砍伐,导致雨水无法自然吸收,城市化导致地表硬化,雨水难以渗透,形成严重积水问题。政府应加强土地规划,避免在低洼地区大规模开发,并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概念,例如增加绿地、公园和蓄水设施,以缓解水灾影响。
科技可以在减少水灾损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降雨模式,提高洪水预测精度;在城市关键区域安装智能水位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洪水情况;发展智能水泵系统,自动调节排水,以减少水灾发生的可能性。在预计到可能发生水灾时,提前通知民众,把贵重物品移至高处,甚至提早逃到安全的地方。
在马来西亚,水灾问题不是新鲜事,而是长期存在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以减少水灾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损害。
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防灾措施。唯有采取全面、系统的策略,才能真正降低水灾的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曼谷塌楼的警钟/勤保伟
上周缅甸发生7.7级强震,距离震央超过1000公里的曼谷一栋未完工的30层高楼竟在余震中倒塌夷为平地,让人不禁思考:如果某天大马遭遇类似地震波冲击,我们的建筑是否能够承受?人民在天灾面前的防备意识又有多高?
长期以来,大马被认为是“没有地震威胁的国家”,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逐步揭示我国并非绝对安全。地震专家指出,我国至少有5个地区存在地震风险,其中,距离武吉丁宜活动断层仅50公里的吉隆坡被认为可能发生地震。此外,森美兰瓜拉庇劳、霹雳曼绒、天猛莪及登嘉楼肯逸也是潜在高风险区。
在东马,沙巴的兰瑙、拿笃及古达已被证实是地震高发区,而砂拉越的美里、民都鲁等地也可能遭遇高达7级的地震冲击。历史上,登嘉楼肯逸湖在1984年曾发生4.6级地震,2015年沙巴兰瑙更经历5.9级地震,导致神山岩石崩塌,造成伤亡。
虽然西马地震频率较低,但近年来印尼、缅甸及菲律宾等地发生的地震,都证明我国半岛并非完全“零地震”地带。马六甲海峡虽能部分吸收苏门答腊海域地震的冲击,但当震源靠近时,巴生谷等地仍可能放大震波,导致建筑受损。
抗震要求不严格
曼谷的倒塌事件让人忧虑大马高楼的抗震能力。目前,我国建筑法规主要针对风力而非地震。曼谷倒塌的建筑虽为新建工程,但由于地基松软、建筑材料质量存疑,再加上无梁楼板结构的脆弱性,最终无法承受地震冲击。
马来西亚的情况又如何?若遇到邻国长周期地震波袭击时可能会放大震动,加剧建筑受损风险。我国目前对高楼的抗震要求仍不严格,许多建筑没有按照欧洲规范8(Eurocode 8)等国际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如果未来发生大规模地震,不仅高楼,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设施都可能面临风险。
相比印尼、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大马人民的地震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人认为大马不会发生大地震,因此忽视了地震应急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日本的学校定期举行地震演习,确保民众在灾难发生时知道如何逃生。而在大马,即使是曾受地震波及的沙巴,也很少看到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教育部应该从小学开始就应教授地震避难知识,包括地震时如何躲避、如何撤离及如何寻找安全区域。此外,政府应设立全国性地震监测系统,例如推广手机地震预警应用,让民众在灾害发生前能及早准备。
大马政府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包括考虑修订建筑法规,强制所有高层建筑符合国际抗震标准,如欧洲规范8。针对填海区、高风险区的建筑,要求额外抗震加固措施。
增设地震监测站
加强旧建筑抗震能力,设立补贴或激励政策,鼓励旧建筑加固抗震结构,例如使用基础隔离装置及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也可以进行全国建筑安全审计,针对高风险建筑进行升级改造。
有关单位也需提升基础设施抗震能力,重点检查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枢纽,确保其能够承受地震冲击。在交通繁忙地区采用抗震轴承、柔性接头等现代抗震技术。
政府也该加强地震监测与应急系统。增设地震监测站,提升实时预警能力。也可以使用使用AI和大数据分析高风险区域。学校与商业大楼除了火灾演习也该定期进行地震演习,提高民众防灾意识。政府也该设立全国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反应。
曼谷的倒塌事件给大马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地震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一旦地震波袭来,我们的建筑是否能承受?人民是否懂得自救?这些问题不该等到灾难发生时才去思考,而应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未雨绸缪,减少潜在生命与经济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