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印度知华派前世今生

作者:黄杰

德里中国研究中心可追溯至印度文豪泰戈尔与“现代玄奘”谭云山的奇缘,是印度知华派的摇篮,致力推动二轨外交,影响印度的对华政策。

纵使近年印度有不少反华声音,并在两国边境冲突、网络信息闭环下形成了民粹主义,但印度仍然有不少长期对华友善的知华派。印度与中国作为现存的两大文明古国,双方互鉴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中国崛起,印度更一度兴起“中国热”与“中文热”。在2009年的《国立大学法案》支持下,印度新成立的国立大学均设有中文学士与研究生学位。政策讨论圈也存在支持中印友好的呼吁。

印度最重要的中国研究机构是德里中国研究中心(ICS),正式成立于1990年,其创办的《中国述评》(China Report)是印度唯一一份专门针对中国问题的学术期刊。中国研究中心至今仍定期发布关于中国的分析,同时延续了其前身中国研究小组(China Study Group)的周三研讨班传统,并一年一度举行全印中国研究研讨会,是印度对华外交体系的人才的摇篮。

作为受印度外交部资助的半官方机构,中国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两国之间的二轨外交,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活动、中印俄三方会谈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等,其成员也是中印之间的思想桥梁。例如,中国研究中心的狄伯杰(B. R. Deepak)就被中译出版社(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出版机构)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研究学者之一。他在《中印情缘》中,细说自己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之子谭中、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的栽培下,成为了翻译《论语》、《孟子》、《红楼梦》等中华经典古籍成为印地语的汉学家。

中国研究中心及其前身中国研究小组的源流,可追溯至被喻为“中印交流重镇”的印度国际大学。1921年,印度的文学诺奖得主泰戈尔(Tagore)成立了印度国际大学,他在1927年访问新加坡期间认识了新马华文文学先驱之一的谭云山,二人一见如故,成忘年之交,泰戈尔翌年邀请谭云山赴印执教。

谭云山奠定中印交流基础

谭云山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的同学,曾参加新民学会和新书文化社,他在印度国际大学潜心研究印度文化、佛学及国际关系,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印的文化及政治交流,被称为“现代玄奘”。

1928年,谭云山赴印度圣蒂尼克坦汉国际大学担任中文教授,至1937年于当地成立中印学会(Sino-Indian Cultural Society)和中国学院(Cheena Bhavan),开启了印度的现代中国研究。谭云山更安排了1942年蒋介石和1956年周恩来的访印之旅,被中国政府认定为驻印的“非官方代表”,印度领导人则视他为中国的“官方代表”。

谭云山通过个人关系,从中国和东南亚募得大笔款项,建设了中国学院,又通过多种渠道将大量典籍研究材料带回印度,并邀请了许多中国学者访学。在印度汉学发展的语境下,谭云山是圣蒂尼克坦汉学派的奠基人,专注翻译佛教典籍,也培养了早期最优秀的汉学家,包括汉学经典《印度与中国》的作者师觉月(P.C. Bagchi)。

然而,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促使印度精英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国的理解浅薄,刺激了德里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等新机构的成立,成为如今该校的东亚学系。德里中国研究学派着重区域研究视角,聚焦研究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国防战略等,同时向当时美国提供的中国研究资金流靠拢,代表人物包括谭中以及后来中国研究中心的始创人V.P.杜特。

周三中国研讨会的传统

1969年,德里中国研究学派的成员与一些外交官创立了中国研究小组,理念是运用印度的公众意见,催生关于中国发展的辩论,特别关注当时的文化大革命,成员每周三也会举行关于中国的研讨会,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1978年,中国研究小组由知识分子与外交官之间的非正式会议发展成为固定体制,在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之中设有办公室,并开始举办各种周三研讨会以外的学术会议,同时积极在印度全国的大学中推动中国研究的课程。1990年,中国研究小组及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迈向体制化,成为如今的中国研究中心,1997年起受印度外交部资助,成为了印度对华研究、对华政策的重镇。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国际

【视频】中国官方发视频批美割韭菜 “将自己变成世界公敌”

(北京3日讯)中国外交部昨(12日)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批评美国打着“美国优先”旗号,扇盟友耳光,割世界韭菜,将自己变成世界公敌。

中国外交部在社交媒体X(前称推特)、微博发布的视频中指美国掀起的关税风暴席卷全球,市场哀鸿遍野。

“这个自诩‘世界灯塔’的国家,现在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煽盟友耳光,割世界韭菜,拉各国垫背,让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把自己搞成了‘世界公敌’。”

影片之后称,有中国在,天塌不下来。中国拥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力,中国发展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是谁的恩赐。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哪里有‘卡脖子’,哪里就有一飞冲天。”

影片也抛出这个提问:“世界需要公平正义,市场需要重建信心,是要一个小池塘,还是一片大海,你会怎么选择?”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