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曼谷塌楼的警钟/勤保伟

上周缅甸发生7.7级强震,距离震央超过1000公里的曼谷一栋未完工的30层高楼竟在余震中倒塌夷为平地,让人不禁思考:如果某天大马遭遇类似地震波冲击,我们的建筑是否能够承受?人民在天灾面前的防备意识又有多高?

长期以来,大马被认为是“没有地震威胁的国家”,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逐步揭示我国并非绝对安全。地震专家指出,我国至少有5个地区存在地震风险,其中,距离武吉丁宜活动断层仅50公里的吉隆坡被认为可能发生地震。此外,森美兰瓜拉庇劳、霹雳曼绒、天猛莪及登嘉楼肯逸也是潜在高风险区。

在东马,沙巴的兰瑙、拿笃及古达已被证实是地震高发区,而砂拉越的美里、民都鲁等地也可能遭遇高达7级的地震冲击。历史上,登嘉楼肯逸湖在1984年曾发生4.6级地震,2015年沙巴兰瑙更经历5.9级地震,导致神山岩石崩塌,造成伤亡。

虽然西马地震频率较低,但近年来印尼、缅甸及菲律宾等地发生的地震,都证明我国半岛并非完全“零地震”地带。马六甲海峡虽能部分吸收苏门答腊海域地震的冲击,但当震源靠近时,巴生谷等地仍可能放大震波,导致建筑受损。

抗震要求不严格

曼谷的倒塌事件让人忧虑大马高楼的抗震能力。目前,我国建筑法规主要针对风力而非地震。曼谷倒塌的建筑虽为新建工程,但由于地基松软、建筑材料质量存疑,再加上无梁楼板结构的脆弱性,最终无法承受地震冲击。

马来西亚的情况又如何?若遇到邻国长周期地震波袭击时可能会放大震动,加剧建筑受损风险。我国目前对高楼的抗震要求仍不严格,许多建筑没有按照欧洲规范8(Eurocode 8)等国际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如果未来发生大规模地震,不仅高楼,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设施都可能面临风险。

相比印尼、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大马人民的地震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人认为大马不会发生大地震,因此忽视了地震应急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日本的学校定期举行地震演习,确保民众在灾难发生时知道如何逃生。而在大马,即使是曾受地震波及的沙巴,也很少看到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教育部应该从小学开始就应教授地震避难知识,包括地震时如何躲避、如何撤离及如何寻找安全区域。此外,政府应设立全国性地震监测系统,例如推广手机地震预警应用,让民众在灾害发生前能及早准备。

大马政府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包括考虑修订建筑法规,强制所有高层建筑符合国际抗震标准,如欧洲规范8。针对填海区、高风险区的建筑,要求额外抗震加固措施。

增设地震监测站

加强旧建筑抗震能力,设立补贴或激励政策,鼓励旧建筑加固抗震结构,例如使用基础隔离装置及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也可以进行全国建筑安全审计,针对高风险建筑进行升级改造。

有关单位也需提升基础设施抗震能力,重点检查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枢纽,确保其能够承受地震冲击。在交通繁忙地区采用抗震轴承、柔性接头等现代抗震技术。

政府也该加强地震监测与应急系统。增设地震监测站,提升实时预警能力。也可以使用使用AI和大数据分析高风险区域。学校与商业大楼除了火灾演习也该定期进行地震演习,提高民众防灾意识。政府也该设立全国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反应。

曼谷的倒塌事件给大马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地震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一旦地震波袭来,我们的建筑是否能承受?人民是否懂得自救?这些问题不该等到灾难发生时才去思考,而应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未雨绸缪,减少潜在生命与经济的损失。

 

 
 

 

反应

 

国际

缅甸地震摧毁建筑 250万吨瓦砾待清理

(内比都15日讯)联合国说,缅甸地震摧毁许多建筑,至少须要清理250万吨的瓦砾。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4日声明称,这数量庞大的瓦砾需要约12万5000辆卡车运送。

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烈地震,造成逾3600人死亡。开发计划署指出,曼德勒和实皆等重灾城市几近被夷为平地,逾6万人被迫住在临时安置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缅甸代表米特拉在声明中警告说,受灾民众“因恐惧不敢返回家园。当地交通受阻,供水系统也已瘫痪”。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分析,约有160万栋建筑位于此次地震强度最大的地区,而“其中许多建筑并未按照可承受强震的标准设计建造”。报告强调,超过1万栋住宅和公共设施可能遭到严重损坏或摧毁。

与此同时,128家医疗机构有“暴露于剧烈震动中,极有可能遭到严重损坏或完全摧毁”,使得灾后医疗救援能力令人担忧。

米特拉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整合先进的卫星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呈现出“一幅令人担忧的景象”。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