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政冷经冷”即将结束?
中日迎第五次经济热潮

中国副总理刘鹤(右)于8月30日会见日本副首相兼财长麻生太郎。麻生到中国出席第七次中日财长对话。(新华社)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多年来始终是中日有识之士的共识。面临现在的形势,中日政府如何把握改善中日关系的良机,成为焦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月初接受《产经新闻》专访,透露他预期将于10月底访问中国。安倍说:“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5月访问日本,中日关系已完全回到了正常轨道。”



中日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在中日两国的高层互动也得到充分展现。8月31日上午,第七次中日财长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和日本副首相兼财长麻生太郎共同主持对话。

新华社的报道称,此次对话释放多重积极信号,为中日关系行稳致远以及全球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麻生太郎也将本次对话称为“至今氛围最好的一次”。

同样是在8月31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会见由干事长二阶俊博率领的日本自民党代表团。王岐山表示,中方愿同日方一道,落实好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会议各项共识,为中日关系发展凝聚更多正能量。

据日本海关统计,今年1至3月,中日贸易总额为764亿美元(下同,约3161亿令吉),其中日本对华出口额为34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18.5%;进口额423.53亿美元,同比增长7.0%,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8%。

步入全新协调时代



日本舆论认为,中日两国或将继1980年、1992年、2001年、2008年之后,迎来“第5次经济热潮”,“政冷经冷”的局面将宣告结束。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总局局长高桥哲史近期撰文指出,中日以经济为轴心不断加深联系,如今迎来了步入全新协调时代的良机。

高桥指出当今中日关系依然存在领土、历史认识等难题后呼吁,“尽管如此,如果犹豫不前,两国关系不会取得进展。40年后好不容易再次迎来中国‘协作的良机’,不要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经贸关系渐改善

今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日本时,在《朝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让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事业再起航”,是有现实基础的。

2014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晤。这次会晤,成为近年来紧张的中日关系实现转圜的开端。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会见由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领的日本3000人访华团。

2017年1月,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中日关系总体延续2014年底形成的改善势头”。

日本对改善同中国的经贸关系,表现出积极姿态。2017年11月20日至26日,由250人组成的日本高级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同中国各界人士广泛磋商和交流。

通商4.0时代
互为合作伙伴

2017年5月29日,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在第四次中日高级政治会谈中,再次就“互为协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达成共识。

虽然中日之间依然存在以“领土争端”和“历史认识”两大障碍,但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依然值得期待,关键是如何使这一共识落到实处。

就“互不干涉内政”而言,2017年以来,中日双方进行了切实努力。至2017年,中日两国政府外交和防务部门官员共举行了15次中日安全对话,13次中日战略对话,8轮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

就“互为合作伙伴”而言,整个世界开始进入跨地区、跨大洋的关税互惠乃至关税互免的“通商4.0时代”。

二战前彼此通过加征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来商品冲击,被称作“通商1.0时代”;通过建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实现经贸全球化,则为“通商2.0时代”;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兴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圈,就叫做“通商3.0时代”。

4项巨型自贸协定

“通商4.0时代”有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巨型自由贸易协定,即《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

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加强,日本还多次表示愿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反应

 

灼见

【灼见】中日关系已“抢跑”/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可以意料将走与美国现政府截然相反的路子。特朗普的风格将与他的上一任如出一辙,将再次“退群”、退朋友圈;除了对竞争对手——如中国“开刀”外,也不会对传统的盟友客气。

有鉴于此,美国的盟友也纷纷未雨绸缪,寻求新的外交出路,向中国靠拢。中国的近邻日本就是例子。

中日达成10新共识

12月25日,日本外长岩屋毅访华,与中国外长王毅会谈,并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见。中日双方达成10项重要共识。这是自林芳正2023年4月访华以来,日本外长时隔1年8个月再次到访。日媒称,在特朗普即将于明年开始第二个任期的背景下,中日两国此次接触意味着两国都意识到有必要改善关系,以应对或将更不安定的国际局势。

在特朗普前一任期内,当时的日本首相是已经过世的安倍晋三。为了巩固盟友关系,在特朗普尚未就位时,安倍就跑到美国与之见面。特朗普入主白宫后访问日本,安倍晋三是全程陪同,陪吃日本寿司,陪打高尔夫球。

安倍陪打球时,还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沙滩前滚翻”。安倍将特朗普伺候得很好,也表现得毕恭毕敬,唯命是从,这只是表面功夫。实际上,当特朗普提出要大幅增加驻日美军的军费负担时,日本政府是顾左右而言他,一拖再拖,最终美方并没有如愿以偿。

追随美国一无所获

另一方面,安倍在应付特朗普的同时,并没有刻意疏远中国,也没有明显地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就是安倍晋三的外交手腕。但是,当安倍下野后,抛出了“台湾有事,日本有事”的论调,充分暴露其右翼的面目。

安倍退下后,菅义伟接任日本首相,仍然坚持“不与中国为敌”的主张,赢得中国的赞许。等岸田文雄接任相位时,华盛顿的掌门人是拜登。岸田是如何处理日美关系的?基本上,岸田政府在中美之间采取一边倒的策略,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加入到反华的大合唱之中。什么芯片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美日韩三方朝鲜半岛对话会、限制半导体产品出口中国等等,日本不仅场场不缺,还表现得特别卖力。

几年下来,结果如何?拜登政府的对华遏制、制裁、打压、抵制成效怎样?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坦承“徒劳无功”;而日本在其中,除了半导体产品少了中国市场一大块外,按网络语言说法是“得了个寂寞”。这也是岸田在自民党党内选举中主动“让贤”的原因之一。

岩屋毅表态获中赞赏

当石破茂竞逐党内提名时,也将构建“亚洲版北约”挂在嘴边;他胜选后,特别是希望“觐见”特朗普吃了闭门羹后,冷静了许多。于是就有岩屋毅在特朗普走马上任前访华的举动;正如一名日本外务省官员表示:“日本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于中国的关系,现在到了日本必须思考如何与邻国相处的时候了。”

岩屋毅访华有两方面的表态深得中方赞赏。一是接受《凤凰卫视》驻东京记者李淼独家专访时,表示不认同“台湾有事,日本有事的”说法;二是岩屋毅在会中表示,日方恪守日中联合声明原则,尊重并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日方在历史问题上继续秉持“村山谈话”明确的立场,表达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对此,中方当然不会“口惠而实不至”;相反,好处说来就来。中国宣布恢复进口日本水产品以及对日本公民免签待遇。

中国总理李强说,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相信这对邻居经过兜兜转转后,会在“远亲不如近邻”的国际现实格局下,越走越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