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窥探独立前后
中文报的存在与变革

多元的马来西亚,自然而然催生多语文媒体,各有各的角色和服务群体。历史悠久的中文报,见证并经历国家独立前后的各个阶段和大时代、大事件,在扮演媒体角色、发挥媒体功能、履行媒体责任、定位和内容等各方面的呈现,也顺应时代变革,不断调整与转型。 

国家独立61年,中文媒体却已走过200多年的岁月,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网络众媒新时代,不同时代的变革,不同阶段的转变,其实也可从中窥见国家独立前后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南洋商报》前总编辑锺启章

马来西亚独立时,承袭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和法制系统,以民主政治为基本架构,在国家政治体系占重要位置的大众媒体,也承袭了殖民地时代的报业体系和媒体法律。 

回看各语文报章的历史背景,诞生于19世纪(英殖民时期)的国内最大英文报章《新海峡时报》和小型报章《马来邮报》,正值马来半岛与欧洲经济活动蓬勃时期,英文报章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为商业社群服务,新闻报道则以会影响本地业务的欧洲事件为重点。 

1960年代,中文报封面版多是以国际新闻为主头条,尤其是越南战争的新闻。

以族群为服务对象

马来报章和淡米尔文报章也同样以各自的族群为服务对象。马来报章的政治和政党色彩比其他语文报章浓厚,淡米尔文报章则是园丘和其他经济领域印度人的喉舌,成为印度人提出政治诉求的传播媒体。 

早期华人从中国南来,中文报章自然倾向中国,而且时值维新运动和革命时期,马来半岛成为革命人士办报宣扬维新或革命活动的基地,除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创办的《光华日报》挺过百年动荡,其余已停刊的中文报几乎皆具革命党和保皇党背景。 



而后创办并营运至今的几家主要中文报章,虽然没有政治背景,但却是“先辈们获取祖国消息的唯一管道”,即使独立之后的早期阶段,仍未摆脱“倾中色彩”,而百年来与华文教育发展始终切割不开的紧密关系,即使已几番革新,在部分人心中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亲中印象。 

本地资深媒体人,也是《南洋商报》前总编辑锺启章以1960年至1970年代为分捩点,从内容、文字、排版和色彩等方面,反映中文报章在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调整和改变,强调中文报在国家独立之后,逐渐摆脱“中国革命元素”的色彩,尤其是1970年代开始,鲜明定位和报道方针皆转向“本土”为主,与早期及独立前有绝对明显而清晰的差异。 

他坦言,独立之前,马来亚的华人,或者更贴切地说“华侨”仍然是抱持落叶归根的心态,所以对中国政局与事态的关切是很自然的事。 

再者,早期的华文私塾老师来自中国,加上课本都是从中国进口,想当然是亲中国,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但是,随着马来亚于1957年脱离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而独立,以及较后时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的加入而于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华侨普遍上都成为马来西亚公民,大部分都已经是落地生根。” 

他说,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华人,已是土生土长,对中国的情意结日趋淡漠,新闻的视角也以国内时事动态为主。 

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时间磨合、随着时代和环境改变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南洋商报》曾出版有关繁简对照的报道,为日后全面采用简体字体铺路。

1972年率先采用简体字

他说,独立初期的1960年代,中文报封面版多数是以国际新闻为主,尤其是越南战争(1955年至1975年)的新闻,直到1970年代才逐渐改用国内新闻作为封面头条。

“排版形式方面也在1970年代明显改变。早期的中文报排版是竖排,《南洋商报》的历史走廊有陈列竖排的版面。” 

此外,字体、照片和印刷色彩也在此时期出现明显转变。 

“1970年代的中文报用的是繁体字,《南洋商报》于1972年率先采用简体字;早期所有的报纸都是‘黑白分明’,后来才逐步采用彩色照片;1986年,《中国报》则首开马来西亚华文报全彩色印刷之先河。” 

恰逢9月的国家立国月份,同时也是《南洋商报》创刊95周年报庆,我们从中省思到,国家独立与中文报章的渊源与关系,中文报章扮演的角色是不可缺的。

角色认同依然被质疑!?

独立前各种语文报章的创办目的、定位、角色各异;独立之后,由于有了共同的效忠对象和监督机构,各种或各语文报章的差异相对缩小。本地报业在马来亚独立及马来西亚成立之后,在国家层面也开始了本土化的路途,但在国家政策和议题以外的其他层面,仍保持各族的族群服务对象,比如“为华社传递讯息”、“中肯中立报道”即是中文报秉持的原则与初衷。 

华人社会的3大支柱

在近百年的国家历史过程,从英殖民、日治时期到争取国家独立,再到马来西亚成立,跨越独立前后的中文报、《南洋商报》在内容方面也顺应时局的变革而不断调整。

相对于其他语文报章,中文报除了传递国家政策和社会资讯,也肩负华人社会、华文教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传递责任。 

锺启章指出,中文报纸作为华人的喉舌,与华文教育及华人团体,向来都是华人社会的3大支柱,“独立前如此,独立后也是如此”。 

“从英殖民地时代、日治时期到争取国家独立的1950年代,甚至是1963年至1966年的马来西亚与印尼对抗时期,中文报和其他语文报章都以国家利益为主,坚守岗位,坚持立场,不辱使命,向人民传递正确的讯息。” 

尽管如此,在国家和身分认同方面,中文报从马来亚独立到马共抗争、五一三事件、1987年茅草行动等重要历史大事件,与国家“并肩奋斗”、“风雨同路”了61年后,依然面对加倍的质疑,甚至是攻击,常被套上“种族化”或“反政府”的标签,可谓百口难辩,委屈之极。 

1957年建成的新加坡罗敏申律7层大厦,为当时新加坡的其中一个地标。

历经逾200年磨难

锺启章说,马来亚最早的中文报是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勒(William Milne)所办,主要为宣扬基督教义。 

之后相继创办的中文报——1881年在新加坡创办的《叻报》、1898年的《天南新报》、1896年在槟城创办的《槟城新报》、1910年创办的《光华日报》、1923年的《南洋商报》、1929年的《星洲日报》及至1946年的《中国报》,历经了200多年的沧桑与磨难,并没有令中文报绝迹。 

“高潮与低潮总是会有,也许中文报的难处在于编辑部必须做到法、理、情兼顾,并且保持中立,负责人不可徇私枉法,所谓‘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 

时至今日的中文报处境,他“认同本地学者何国忠博士的观点”——一些马来人认为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华人是外来者,不过类似的身分认同质疑已经减少。由于中文报是传播讯息的工具,所以所受到的抨击相对较少。 

肩负使命 考验挑战

多元国情,造就马来西亚媒体的多元特色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敏感度,在肩负媒体使命和履行多元社会的国家与社会责任的权衡问题上,如何拿捏分寸、自律自重,而又不偏不倚、中肯中立,是媒体的最大考验和挑战。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威廉米勒(William Milne)所办。

处境尴尬走在钢索上

很早以前就有关本地新闻媒体的研讨提过“媒体观察”的需要:“新闻学院只能顾及人才的培训,新闻业的研究与批评不在课程范围之内。华文报社须主动改变这种缺憾,比如开辟专版刊登《报章观察》一类文章,兼做华文报业的研究与批评。” 

然而,与国家政治变化紧紧相扣的中文媒体,即使无时无刻自我审视,始终难免顺得哥来失嫂意,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处境。诚如新闻学里提到的“人皆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媒体受众亦然”。 

尤其是在维持种族敏感情绪的大原则和大环境下,一直在“走钢索”、努力坚守媒体功能和角色的中文报章,在不同时代和政权更迭的变化中,更是压力沉重,步步谨慎。这些都是门外群众所看不到的艰辛与为难。 

但是,媒体有媒体的本质、功能和角色,不论时代、环境和市场如何变化,都不能随波逐流、予取予求、毫无原则,这也是正规媒体不能、不会逾越的底线。 

网络催生了众媒时代,传统媒体进入另一个革命时代,历经风雨,走过动荡的中文媒体,如何转型,适应新时代的媒体市场和妖气,却又不偏离媒体本质和国情方针,摆脱“黄昏工业”的颓势,是全球传统媒体共同探讨和摸索的首要问题。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于1815年8月5日,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在马六甲。新闻史上也普遍视它为以中文出版的第一种现代报刊 (月刊),内容主要是宗教,次为新闻、新知识。该刊每期五至七页,约2000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21年停刊,共出80多期。

转型求生唯一出路

对此,锺启章坦言,转型是企业求生的唯一方法,报纸也不例外。 

“而且,传统媒体的转型会越来越快。” 

至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可参考的做法,端看媒体业者要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定位和模式。 

大半生都贡献给了媒体事业的锺启章认为,多元国情和市场转变并不足以改变媒体的本质和原则。 

“媒体(报纸)只要遵守法律,保持中立,公正不阿,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管是什么语文的报章都一样。” 

他强调,目前纸媒或传统媒体所面对的挑战来自新媒体,而这是全球性的问题,该如何应对,需要同业间互相交流,互相激荡。

1970年代,《南洋商报》开始在马来临西亚设厂,购置吉隆坡惹兰良大厦。
1994年,迁入八打灵再也的新建大厦,设备齐全。

反应

 

国际

乌克兰24日迎独立33周年 美警告俄或发动袭击

(基辅23日讯)抗战中的乌克兰,将于24日迎来独立建国33周年。

即使俄军仍在乌克兰东部稳稳挺进,今年独立日的2个多星期前,乌克兰仍发动奇袭,跨境攻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俄罗斯总统普丁形容乌军进攻是重大挑衅,扬言予以回应。

自由欧洲电台报道,美国驻乌使馆21日发布安全警报,指他们评估“在乌克兰独立日前后几天,俄罗斯以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乌克兰全境的风险有所升高”,提醒身处乌克兰的美国公民多加警戒,并在必要时听从所在地当局的指示。

乌克兰政府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日前曾表示,自2022年俄乌开战以来,俄军累计朝乌克兰发射了9600枚导弹、1.4万架无人机。抗战激发许多乌克兰国民的爱国情怀,自当时起,独立日对他们而言更具重要性。

另外,位于德国盖伦基兴镇的北约空军基地22日宣布调升安全等级,因为“已发生的事件或我方收到的情报都显示,极有可能发生某种针对北约组织或人员的恐怖行动”。

空军基地当局发声明说:“作为预防措施之一,所有非任务必要人员已被送回家。保护人员安全是我们首重要务。各任务持续按计划进行。”

这是这座北约空中预警飞机(AWACS)机队驻防的基地在上周事件后第2度升高安全等级,当时德国科隆附近的军事基地因当局调查供水可能遭受破坏而一度关闭。同一天,盖伦基兴空军基地也通报一起侵入未遂事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