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让青年认识中国/陈春福

曾经参与我国一家大企业基金的奖学金会议,发现这个基金碰到许多苦恼的事,多年都无法解决。原来,这家大企业基金年年遴选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中国留学,希望这些学生在中国学习的几年里,除了在学术领域完成本身的专业学识,同时也能与当地的学生交流,融入中国社会,深入了解中国。

这家企业本意很明显,这些在中国念书的优秀生将来就是这家公司进驻中国市场的专才,以这些留华专才对中国的了解,能更容易与中国人交流沟通,攫取更多的商机。只是,这家企业的期望始终没有实现,获遴选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只是与同是马来西亚的同学生活在一块儿,没有融入中国社会去了解中国。



马中两国的民间交往虽然被形容为很密切,实际上,年轻一代的交流还是有待加强。马来西亚的年轻一代熟悉西方国家更甚于熟悉中国,当然也包括马来友族。

马中友好协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民间友好往来,并且也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每年,友协都受到中国方面的邀请,安排青少年到中国参与各种交流活动,2016年,十多位马来友族青少年舞蹈团就曾远赴新疆,参加新疆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国际青少年舞蹈节;马来西亚充满热带风情的舞蹈艺术,在这项交流比赛中非常引人瞩目,获得很高的评价。

2017年12月,中国东盟协会会长顾秀莲率团前来出席中国东盟电影节,与马中友协达成举办青少年交流活动的重要议程,通过长期的有机制的实际行动,推动两国青少年的交流。

中国大使馆推动青年交流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代办陈辰公使衔参赞,上周六出席马中友协会长马吉德的开斋节开放门户午餐会上,宣布中国大使馆将与马中友协联合推动青年交流计划,并将注资100万元作为推行活动经费。这个计划的更重要意义,在于让更多友族青年到中国交流,加强对中国的了解。

这确实是一项振奋人心的举措,中国配合一带一路倡议,致力推动与各国之间的民间友好交往,让中国人了解世界,更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培养青少年了解中国或了解其他的国家,正是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重要方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的古话就说得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以心相交可以成其久远,这正是促进全世界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重要理念,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不同国度的青少年如果能通过有组织的交流,相互了解各国不同的习俗和处理事务的理念与原则,将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建立起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态,彼此的谅解、认知,就能消除许多不必要的争议或误解。

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交流,是重要的文化交融,文化来自生活,生活却充满矛盾,要消除矛盾,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塑造和谐的环境。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