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特金会”取得实质成果/谢诗坚

一位72岁的老人与一位年方34岁的年轻人于2018年6月12日在新加坡握手的那一刻,全世界既是期待又担心节外生枝。结果双方握手之后,一起走进会议室。虽没有拥抱与亲切地紧握着手,但他们终于实现世纪之交。他们分别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

他们的会面也被形容为已故总统尼克逊于1972年的破冰之旅,访问中国且与毛泽东主席握手的大件事相提并论。因为他们一前一后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



历史是这样走过来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军也因之撤出了朝鲜半岛(1910年日本并吞了朝鲜)。这一块政治真空很快被美苏以半岛的北纬38度作为界线,分成南北朝鲜。北方归苏联,也就由在二战时参加苏联红军的金日成带领朝鲜军队随红军杀回朝鲜,并于1949年9月9日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定都平壤(或称北朝鲜或北韩)。

另一方面,由美国扶持的李承晚通过“选举”,于1948年8月15日成立大韩民国(或称南韩或南朝鲜),由李出任总统。从此南北韩分裂成为定局。

美中介入朝鲜战争

正由于南北双方都认为拥有正统的地位统一朝鲜,也就不断发生军事冲突。1950年6月25日,在金日成率领下爆发全面的朝鲜战争。初时战局对朝鲜有利,甚至拿下汉城。但在同年9月12日,美军从仁川登陆,牵制了朝鲜部队。在此千钧一发时刻,金日成只得求助于毛泽东主席;但新中国刚诞生(1949年10月1日),一切百废待兴,出兵支援朝鲜是有其难处的。但若不军援,恐怕“唇亡齿寒”,美军会越过鸭绿江打进中国。



为此毛泽东决定派出人民志愿军,先后近80万名,经过3年断断续续的交锋,双方终于同意在1953年于板门店和谈。在一波三折下,直到同年7月27日停战协定才正式生效(这里指的停战是属临时性的,并非结束战争。但自那时开始,双方就未再开战,关系时好时坏)。

韩战3年以来,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至150万人。如此高昂的代价换来的是打成平手。朝鲜仍归金日成领导;大韩民国则由李承晚继任总统。

虽然金日成坚持其社会主义政策,但并不拒绝在七十年代上台的朴正熙总统所提出的“胜共统一”政策。因此在1971年双方同意通过红十字会安排离散的家庭相见。

金正恩软硬兼施

1991年朝鲜主动提出“半岛无核化”是因为当时韩国也准备研制核武器。这一年双双申请加入联合国获准。为强化合作,双方乃在1992年签署《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后因美韩在1993年恢复军演,朝鲜也就取消金日成与金泳三的会晤。一方面是韩国不再研发核武器,美国也撤掉在韩国部署的战术核武器的设施。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发现在离平壤90公里的宁边地区有两座原子能反应炉,要求调查不获准。双方关系再陷僵局。

1994年因金日成逝世,开始了金氏第二代的统治,他就是金日成的大公子金正日。因为政权交迭,双边关系的改善暂被搁浅,直到2000年金大中总统的阳光政策才首次成功实现了两国首脑在平壤的会晤。在2007年时,又安排了卢武炫总统与金正日的会面。2011年金正日逝世,由其儿子金正恩继位。他开展软硬兼施的外交政策。

不过两朝关系始终扑朔迷离,彼此都不相信对方有诚意达致无核的承诺。虽然在2013年朴谨惠上台后展示柔性外交,但金正日宣布与对方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全面作废,因为美韩又进行了针对朝鲜的军事演习。

化敌为友世界和平

但美国认为朝鲜表面上是研发核能源在工业上用途(有两个核子反应炉),实则有能力研制核武器。因此当小布斯于2002年上台后,就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另两个国家是伊朗和伊拉克。

在特朗普于2017年正式上台后,他就对朝鲜的不断核试验和核试爆很不自在,屡次警告若不停止研制将会进行摧毁。他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金正恩在他上台后的2017年9月3日,又再进行第六次核试爆,造成美国不断地加重语气逼使金正恩就范。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在新加坡精心策划的“特金会”,倒是让人觉得已取得实质性成果,朝方承诺走向无核境地;美方也会在政经对朝鲜解禁。这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正在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既给足金正恩面子,又让特朗普感觉会面已有成果有希望。这样的讯息也折射出两个一大一小的“死对头”将很可能化敌为友,这对世界和平也多一层保障。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